他这番话,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巧妙地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郭嘉又对曹操正色道:“主公,嘉以为,子宁所言,不无道理。种、吴等人,罪证确凿,死不足惜。然则,若株连过广,确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于稳定不利。但若就此轻轻放过,又恐其不知悔改,变本加厉。”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不若……换个法子?首恶必办,以儆效尤。但不必尽数诛连。可将王子服等几名直接参与谋划、且地位相对次要的官员明正典刑,让天下人知晓勾结外藩、谋害大臣之下场。至于种辑、吴硕等核心老臣……”郭嘉压低了声音,“可削其权柄,冷落闲置,严密监视起来。如此,既彰显了主公之威严,惩治了元凶,又未过度刺激整个旧臣集团和宫中,保留了回旋余地。此乃‘执中枢之衡,行雷霆之威,亦存宽宥之度’,方显主公气度与手段。”
“至于子宁,”郭嘉又笑着看向周晏,“他的安全必须万无一失。典韦将军护卫得力,可见一斑。此后,典韦便正式负责子宁贴身护卫之事。凡子宁出行,典韦必随,并配足护卫兵力。此番遇险,亦是我等疏忽,今后绝不可再犯。”
郭嘉的提议,既考虑了曹操立威和周晏安全的诉求,又采纳了周晏稳定大局的建议。
曹操听完,沉吟良久,脸上的怒色渐渐平息。他看了看一脸倔强的周晏,又看了看胸有成竹的郭嘉,最终深吸一口气,指着周晏无奈道:“罢了罢了!就依奉孝之言!子宁啊子宁,你这份倔强和仁心,真是让吾又爱又恨!”话虽如此,他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他随即正式下令:“即日起,典韦专职护卫参军祭酒周晏,见典韦如见吾!子宁之安危,系于尔身!”
典韦抱拳躬身,声如洪钟:“韦,誓死护卫先生周全!”
周晏见曹操采纳了建议,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深深一揖:“明公深明大义!晏……感激不尽!”
最终,曹操以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的身份,行使总揽朝政之权,以“勾结外藩,谋害大臣”的罪名,迅速逮捕并处死了王子服等几名直接参与谋划、且地位相对次要的官员,以此雷霆手段震慑朝堂。对于种辑、吴硕等核心旧臣,则依郭嘉之计,上表天子,以其“年老昏聩,不宜机要”等为由,请旨削去其关键职务,保留虚衔,冷落闲置,并派暗探严密监视。整个过程,曹操充分行使了总揽朝政、吏部铨选之权,程序上几乎无可指责,将个人意志通过朝廷制度贯彻下去,让所有朝臣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曹司隶,已牢牢掌控了许都的一切。
献帝刘协在宫中得知曹操的处理方案,心情复杂。他看到了曹操的克制(未大规模株连),但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曹操权柄带来的压迫感。种辑、吴硕被罢黜关键职位,等于斩断了他本就不多的外朝臂膀。然而,曹操所为,皆有“理”可依,有“制”可循,他即便心有不满,也无法反驳,只能无奈地用玺准奏。他再次派出宦官,向周晏表达了慰问,也向曹操传达了“曹卿处置得当,朕心甚慰”的口谕。这既是维护表面和谐,也是一种无声的妥协,承认了曹操在其势力范围内的绝对权威。双方的关系,因这次事件,形成了一种曹操占据绝对主导、献帝被迫认可并寻求在其框架下有限生存的新平衡。
此事过后,曹操的威望在许都乃至周边州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迅速平息了内部叛乱,保护了麾下重要谋臣,更在对袁术的反制中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手段。以荀彧、程昱为首的麾下文武,以及部分审时度势的朝臣,纷纷上表献帝,称颂曹操“安定社稷,匡扶汉室之功卓着”,认为其功绩与威望,已远超司隶校尉之职,当晋位三公,以正其名,更好地辅佐天子,统御四方。
献帝刘协深知这是大势所趋,亦是曹操实力使然,无法抗拒。加之曹操在此次事件中的处理,确实维持了朝廷的表面稳定,并未过度逼迫皇室,他也就顺水推舟。
建安元年冬,献帝下诏,以曹操“迎驾有功,平定叛乱,威慑不臣,安定社稷”为由,晋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毕贺。
自此,曹操名正言顺地以司空之尊,总揽朝政,文武之事,皆决于曹氏之门。许都的权柄,彻底归于曹操之手。而周晏,作为此次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其地位也随之更加稳固,典韦的护卫更是形影不离,成为了曹营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喜欢三国:无冕之相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无冕之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