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闻报,略感意外,但仍整衣出迎。月光下,两人于庐前石凳对坐。信使依周晏吩咐,并未急切催促,而是先与诸葛亮谈论天下大势,民生疾苦,言语间对周晏信中所提理念多有阐述,并列举周晏在淮南、河北推行屯田、改良农具、整顿吏治的事例。
诸葛亮静静听着,羽扇轻摇,清俊面容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沉静。他确实被触动了。周晏的理念与他部分治国理想有契合之处,尤其是那种务实、着眼于底层民生的态度。对方展现出的诚意和对他的了解,也远超寻常征辟。
然而,当话题触及“为何而战”、“忠于何人”的核心时,那不可逾越的鸿沟便清晰显现。信使代表的,终究是权倾朝野、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集团。而诸葛亮心中,那兴复汉室的正统观念,是自幼立下的志向,是信念的基石。
长谈近一个时辰,月至中天。诸葛亮最终轻叹一声,起身对信使郑重一礼:“周都督厚意,亮感激不尽。都督志在苍生,欲以非常之手段止息干戈,此心此志,亮深为敬佩。”他话语诚挚,随即语气转为坚定,“然,亮之夙愿,乃匡扶汉室,还于旧都。道既不同,实难相谋。还请使者回禀都督,恕亮不能应命。”
他回到草庐,铺纸研墨,给周晏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再次表达了对周晏抱负的欣赏,但明确指出了彼此根本理念的差异。
信使带着回信返回黎阳。周晏拆信看完,脸上并无太多意外,只是轻轻将信纸放在案上,沉默片刻。
“如何?”郭嘉关切地问。
周晏抬起头,看向郭嘉和静立的贾诩,目光锐利清醒,缓缓道:“信如其人,清正而执拗。我果然没能招揽到他。”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南方荆州方向,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和决然:“奉孝,文和,此等我不能用之人,假以时日,恐为我之心腹大敌。荆州之事……需开始绸缪了。”
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周晏沉静的侧脸。南方的天际,似乎已有一片新的阴云悄然凝聚。
喜欢三国:无冕之相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无冕之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