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把护身符戴好。”老赵头沉声提醒。
众人下意识摸了摸胸前的符袋,那是赵家庄特制的冬至护符,用朱砂画着复杂的图案,据说能辟邪。
后半夜相安无事,天色微明时,雪停了。老赵头松了口气,看来今夜平安度过了。
卯时一到,众人迫不及待地起身准备回家。赵建国第一个推开祠堂大门,突然僵在原地。
“这...这是啥?”他声音发颤。
众人围上来,只见祠堂前的雪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湿脚印,像是赤脚踩在雪上融化出的痕迹。脚印绕着祠堂形成一个大圈,唯独在门口处断开,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门外徘徊许久。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脚印形状怪异,脚趾奇长,脚掌前宽后窄,不似人足。
“都别出去,等天大亮再说。”老赵头命令道,声音不容置疑。
众人退回祠堂,气氛凝重。有人试图从窗户窥视外面,却发现窗玻璃上结了一层薄冰,模糊了视线。
“手机没信号了。”一个年轻人惊慌道。
恐慌在人群中蔓延。老赵头深吸一口气,走到祖宗牌位前,恭敬地上了三炷香。
“祖宗保佑,平安度过此劫。”
天色渐亮,雪地上的怪脚印在晨曦中愈发清晰。老赵头壮着胆子推开门,寒风扑面而来。他顺着脚印的方向望去,发现它们一直延伸到村中小路。
“脚印是往村子方向去的。”老赵头心头一紧。
众人顾不上禁忌,纷纷冲出祠堂,奔向各自家方向。
老赵头快步赶回家,推开院门,老伴正在灶前忙碌,见他回来,笑道:“回来得正好,饺子刚出锅。”
“夜里可安好?”老赵头急切地问。
“安好,小军还没起呢,让他多睡会。”老伴盛出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老赵头松了口气,看来是自己多虑了。他脱下外套,准备叫孙子起床。
推开里屋门,老赵头愣住了——小军的床上空空如也,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小军呢?”他回头问老伴。
老伴疑惑地走过来:“怪了,一早没见他出门啊。”
老赵头的心沉了下去。他仔细查看房间,发现窗户边缘有些水渍,像是雪融化后的痕迹。更让他心惊的是,窗台上有一个模糊的湿手印,指头奇长,与祠堂外的怪脚印如出一辙。
“小军!”老赵头冲出屋子,在院子里大声呼喊。
邻居们闻声赶来,得知小军失踪,纷纷帮忙寻找。然而全村搜遍,也不见小军踪影。
“昨天下午,我看见小军在村口跟人说话。”一个放羊的孩子突然说。
“跟谁?”老赵头急切地问。
“不认识,是个生人,穿着薄衣服,这么冷的天也不怕冻。”孩子回忆道,“那人很瘦很高。”
老赵头脸色骤变。他想起了族中秘传的说法:冬至前后,会有“冬游子”在村外游荡,它们不是活人,会引诱落单的人。
“他往哪个方向去了?”老赵头声音发颤。
放羊的孩子指向村后山的方向。
老赵头二话不说,召集几个壮年男子,带上柴刀和手电,直奔后山。雪地上,一串人的脚印夹杂着那些怪异的湿痕,蜿蜒通向山林深处。
脚印最终消失在一个荒废的土窑前。这土窑是多年前烧砖用的,早已废弃,窑口黑黢黢的,像一张饥饿的嘴。
“小军!”老赵头朝窑内呼喊,只有空洞的回音。
手电光照进窑内,只见窑壁结满白霜,寒气逼人。窑洞深处,一个身影蜷缩在地上一动不动。
“小军!”老赵头冲过去,发现孙子浑身冰凉,嘴唇发紫,似乎已经昏迷多时。
更令人不解的是,小军身边散落着一些鱼骨头和果核,像是有人在此进食过。
众人七手八脚将小军抬回家,请来村医。经诊治,小军只是受寒昏迷,并无生命危险。但他醒来后,对前夜发生的事毫无记忆,只模糊记得做了个梦,梦中有个白衣人请他参加宴会。
“他请你吃什么?”老赵头小心翼翼地问。
“鱼,还有各种水果。”小军虚弱地说,“可是那些鱼都活蹦乱跳的,水果也怪怪的,颜色特别鲜艳。”
老赵头心中骇然。老人相传,“冬游子”会以生鱼活果招待客人,活人若食用,魂魄就会被勾走。
当天下午,老赵头带着香烛纸钱,独自来到后山土窑。他在窑口摆上贡品,点燃三炷香,恭敬地拜了三拜。
“小儿无知,冲撞尊驾,望请海涵。些许薄礼,不成敬意。”
说完,他将一把糯米撒向窑内,口中念念有词。这是赵家庄代代相传的禳解之法。
当晚,老赵头梦见一个白衣人站在床前,面色青白,嘴角却带着笑意。白衣人向他拱手作揖,随后转身离去,消失在雾气中。
第二天清晨,小军已能下床活动,只是身体虚弱。老赵头查看孙子胸前,发现护身符已变成黑色,像是被火烧过。
“幸好这符保了一命。”老赵头心有余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短篇鬼语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短篇鬼语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