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九点整。 林眠小组的成员们怀着忐忑、好奇又带着一丝被“死亡清单”压迫的紧张,准时围坐在会议室。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期待组长能拿出什么“锦囊妙计”,又害怕这妙计最终被证明是另一个更深的坑。
林眠最后一个走进来,依旧是那副闲庭信步的样子,手里拿着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和那支看起来很有年头的钢笔。他没有连接投影仪,也没有准备花哨的PPT,只是在小会议桌的首位坐下,将笔记本摊开。
“开始吧。”他言简意赅,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火种计划’的任务,我们接了。现在,我说一下怎么干。”
没有动员,没有打气,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让组员们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注意力高度集中。
“首先,忘掉苏总那份清单上精确到分钟的时间点。”林眠的第一句话就石破天惊。 组员们面面相觑,忘掉?那怎么执行? “那不是我们的行动指南,那是结果验收标准。”林眠仿佛看穿了他们的疑惑,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在最终 deadline 前,高质量地交出东西。至于中间怎么走,我们自己定。”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是他醒来后根据【睡眠系统】生成的方案,亲手绘制的几张极其简洁的图表和列表,字迹清晰有力。
“我们的方法,我称之为‘碎片化并行推进法’。”林眠给出了一个听起来颇有些技术含量的名字(实际上是他刚想的),这让方法听起来可靠了不少。 “核心原则就三条:” “第一,化整为零。把所有大任务,拆解成尽可能小的、独立的‘任务碎片’。每个碎片的工作量,ideally,控制在半天到一天内可以完成。” “第二,并行处理。识别出可以同时进行的任务碎片,分配给不同的人,最大化利用时间。” “第三,关键路径优先。集中资源,确保绝对影响最终上线时间的任务链(关键路径)绝对畅通,其他任务为它让路。”
他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简单勾勒。没有复杂的甘特图,只有几个方框和箭头,却清晰地标出了任务的依赖关系和并行点。组员们发现,经过他这么一拆解,那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似乎变成了一个个可以下嘴的小块。
“现在,分配任务。”林眠开始点名,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确定感。 “张工,”他看向小组里经验最丰富的前端工程师,“你负责‘用户积分展示组件’的核心数据绑定和交互逻辑。这是关键路径的起点。不要管UI样式,只关注功能和性能。这是任务碎片 F-01,预计耗时 1.5 天。有问题吗?” 被点名的张工愣了一下,他原本以为自己要负责整个复杂的积分界面,没想到任务被缩小得如此具体。“只做数据和交互?样式不管?” “不管。样式有别人做。你的输出物是一个纯净的、数据驱动的核心组件。”林眠确认道。 张工仔细一想,剥离了繁琐的样式调整,只关注逻辑,确实清晰了很多,压力骤减。“没问题!”他立刻回答,语气中甚至带着一丝兴奋。
“小李,”林眠转向实习生。 小李立刻坐直:“眠哥,您吩咐!” “你负责两件事。”林眠语速平稳,“第一,任务碎片 D-01:根据设计稿,用最基础 HTML/CSS 还原积分展示界面的静态布局,同样不考虑交互逻辑。要求像素级还原。第二,任务碎片 D-02:收集所有第三方 API 的接口文档,并搭建一个简单的 Mock 服务器,模拟数据返回。这两件事可以并行做。预计总耗时 2 天。能完成吗?” 小李的心怦怦跳。任务很具体,虽然也不轻松,但目标明确,没有那种无处下手的感觉。而且,搭建 Mock 服务器是他刚跟林眠学的技能,正好实践!“能完成!”他大声回答,充满了干劲。
林眠依次点名校对后端、测试等人员。他没有采用常见的“谁空谁上”或者“谁擅长谁做”的模糊分配,而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了极其具体的“任务碎片”,明确了输入、输出和验收标准。更神奇的是,这些碎片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仿佛他早已在脑海中将整个项目像拼图一样演练了无数遍。
比如,他让后端工程师先集中精力开发核心积分计算和查询 API(B-01),并明确要求 API 的接口定义必须优先冻结,以便前端(张工)和小李的 Mock 服务器能够并行工作。而一些次要的、增强性的功能,则被排到了后面。
“我们会采用‘日站会+看板’的方式进行跟踪。”林眠继续说道,“每天早上一刻钟站会,每个人只说三件事:昨天完成了哪个碎片,今天计划完成哪个碎片,遇到什么阻塞。任务状态用便利贴贴在白板上,完成一个,撕掉一个。”
这种方法直观、简单,避免了冗长的会议和复杂的项目管理工具,让每个人都能清晰地看到整体进展和自己的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今天真的不想加班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今天真的不想加班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