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
城市喧嚣的浪潮缓缓退去,只剩下偶尔驶过的车辆,带着模糊的尾音,像深海鱼类游过时搅动的暗流。林眠公寓的卧室里,只余下一盏暖黄色的床头灯,在黑暗中撑开一小片静谧的光晕。
他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如果那能被称之为“工作”的话。处理了几封关键邮件,审阅了团队提交的、关于那个“玩票”性质专利构想的技术验证报告初稿,并在几个关键节点给出了方向性的建议。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几乎没有遇到需要苦思冥想的阻塞感。
这并非偶然。自从【睡眠系统】激活以来,他的思维模式仿佛被潜移默化地重构了。那些曾经需要耗费大量心力和时间才能厘清的逻辑链条、才能捕捉到的灵感火花,如今往往在睡梦中,以更加清晰、更具关联性的方式呈现。
他称之为“灵感碎片”。
这些碎片形态各异。有时是一个关键数据的精准记忆,有时是一个复杂问题的巧妙切入角度,有时是一段被遗忘的专业知识突然被点亮,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比如,对某个人动机的直觉判断,或者对某个市场趋势的隐约预感。
在过去,这些碎片如同夜空中随机划过的流星,璀璨但短暂,如果不能在清醒后立刻抓住并记录,便会迅速消散在意识的暗夜里。系统最初的功能,更像是增强了这些“流星”的亮度和频率,并确保他能“看”到并“记住”它们。
但最近,他隐约感觉到了一些不同。
碎片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开始出现微弱的引力,像宇宙尘埃般,自发地、缓慢地聚集、靠拢。
比如,上周在思考如何优化团队内部的一个协作流程时,他入睡前并未刻意聚焦于此。但在梦境中,一个关于蚂蚁群落信息素传递机制的纪录片片段(不知何时看过的),与一本管理类书籍中提到的“敏捷开发站会”原则,以及他某次无意中观察到的小白如何高效协调前台访客与内部人员的场景,这三块看似毫不相干的“碎片”,竟自动拼接在一起,融合成了一个清晰、可行的“分布式信息同步与决策”模型。第二天醒来,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将这个模型稍作调整后应用于团队,效果立竿见影。
这不再是简单的灵感闪现,而是某种程度的……信息整合与知识创生。
今晚,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他像往常一样,在睡前进行短暂的放空,让白日的思绪缓缓沉淀。当他闭上眼,准备迎接睡眠的拥抱时,意识并未立刻陷入混沌,而是仿佛被牵引着,滑入了一个更加有序、更加深邃的内在空间。
不再是流星划过的夜空,而更像是一座初具雏形的……图书馆。
一座存在于他意识深处的,光的图书馆。
无数微弱的光点,如同夏夜的萤火虫,又如同浩瀚星海中的星辰,悬浮在这个空间的四面八方。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灵感碎片”。它们不再杂乱无章地漂浮,而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规整着,按照某种他暂时无法完全理解的逻辑,分门别类,若即若离地聚集着。
他“看”到,代表技术知识的光点大多呈现出冷静的蓝色或白色,聚集在某个区域;代表人际洞察的光点带着暖色调的橙黄,在另一处闪烁;而那些关于市场、战略的碎片,则散发着更加复杂的、混合着理性与直觉的紫金色光泽……
更奇妙的是,在这些光点群之间,有极其纤细、几乎难以察觉的光丝在悄然连接。这些光丝时隐时现,如同神经网络中的突触连接,当两个或多个原本无关的碎片因为某个潜在的主题或问题而产生关联时,相应的光丝便会微微亮起,传递着无声的信息流。
他心念微动,尝试着去“检索”与“竞争对手挖角策略心理动机”相关的信息。
刹那间,数个光点被点亮。不仅有他之前阅读过的关于商业竞争、人才战略的书籍摘要,有他观察到的赵乾空降后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分析,甚至还包括了今天下午,他拒绝星辉邀约后,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关于李薇那封邮件字里行间透出的错愕与不甘的情绪感知。这些碎片被光丝迅速串联,在他“眼前”组合成一份简明扼要的、多维度的分析报告。
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提炼出了核心动因、潜在风险以及几种可能的后续发展路径。
这效率,远超他清醒时的逻辑推演。
紧接着,一道清晰而中性的信息流,如同系统提示音,直接映入他的意识核心:
【检测到宿主累积“灵感碎片”达到阈值,认知关联网络初步形成。】
【“灵感库”模块已自动激活并完成基础构建。】
【功能描述:对宿主被动接收及主动思考产生的所有“碎片化”信息进行自动化归档、分类、索引及深度关联分析。】
【当前模式:基础检索与关联提示。可响应宿主潜意识及表意识提出的模糊或精确问题,提供跨领域、多维度的整合性“灵感”或解决方案草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今天真的不想加班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今天真的不想加班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