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好多……好多车车!”李承宁伸出小手指着窗外一辆涂着迷彩的军用运输车,奶声奶气地说,“还有……人!好多好多人!”她的小脸上写满了惊奇。太空站的生活虽然安全舒适,但那种近乎无菌的环境、规整的通道和有限的人群,与眼前这充满烟火气、略显粗粝却生机勃勃的末世城市景象截然不同。
“嗯。”李峰轻轻应了一声,大手抚摸着女儿柔软的发顶,目光也投向窗外。他看着那些在士兵守护下排队购物的市民,看着那些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重建工人,看着街道上穿梭的车辆和行人,深邃的眼眸中平静无波,仿佛在审视着自己一手缔造并维系着的秩序成果。十年血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终于又能在相对安全的壁垒内,为生存和未来而奔忙。这看似平常的景象,凝聚着难以计数的牺牲与铁腕的统治。
前面装甲车里,李承安和李承俊同样好奇地扒着车窗。刘振东和王志刚则趁机给两个小家伙讲解着。
“看那边,安安,那是我们的城防炮阵地,厉害吧?”刘振东指着远处一处高耸的合金堡垒上伸出的粗大炮管。
“振东伯伯,那个炮能打多远?”李承安兴奋地问。
“很远很远,能把那些坏蛋丧尸和敢来捣乱的坏人都轰上天!”刘振东语气豪迈。
另一辆车上,王志刚摸着光头,对李承俊说:“俊俊,看到那些大铁疙瘩没?那是坦克!是刚伯伯管的!”
“坦克?比爸爸的龙纹车还厉害吗?”李承俊天真地问。
“呃……这个……”王志刚一时语塞,随即嘿嘿一笑,“都厉害!你爸爸的龙纹车是头儿,坦克是咱们的铁拳头!”
这时,刘振东似乎想起了什么,隔着车窗通讯器(车队内部有短距通讯)对王志刚说道:“老王,你少在俊俊面前显摆你那点铁疙瘩!将军今天是去看未来的指挥官们,是看脑子,不是看谁拳头硬!”
王志刚一听就不乐意了,对着通讯器嚷嚷:“老刘你这话说的!装甲部队就不是指挥官了?没我们这些铁拳头在前面顶着,你们那些光有脑子的能顶个屁用!再说了,将军这次去授衔的,也有我装甲学院挑出来的好苗子!”他特意加重了“装甲学院”几个字,语气里带着点不服气和憋屈。
“装甲学院?”刘振东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揶揄,“老王,你那顶多算个速成培训班!才几期?资源浪费了多少?能跟我这正儿八经的陆军大学比?将军心里清楚着呢,真正的军官苗子,还得在我这大熔炉里炼出来!”他这话半真半假,却也道出了两人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
刘振东作为世安军陆军大学的校长,掌握着未来军官的摇篮。他治校严厉,注重忠诚、意志和基层指挥能力的全面培养,经他手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会先分配到各部队担任基层骨干(排长、连长等),积累实战经验后再根据表现和能力分流。由于他负责整个培训流程的前端筛选和基础塑造,加之其个人威望和识人眼光,无形中确实有大量优秀人才在分配时被优先划入他直接管辖的卫戍部队或嫡系主力师团。这自然引起了同样需要优秀基层军官、特别是技术兵种军官的王志刚的不满。
王志刚统领着世安军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深知技术兵种培养的周期长、投入大。他多次向李峰提议,希望能建立一个专门的装甲兵学院,系统性地培养坦克、自行火炮、步战车的车长、炮长、驾驶员等技术骨干和战术指挥人才。然而,每次提案都被刘振东以“战时资源紧张,应优先保障基础步兵军官培养”、“现有陆军大学增设装甲兵系即可,无需另起炉灶造成浪费”、“装甲部队更应注重实战磨砺而非学院派”等理由,在李峰面前直接顶了回去。刘振东甚至私下抱怨王志刚“格局太小,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想搞小山头”。
这让一心只想为装甲部队打造坚实人才基础的王志刚郁闷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在现有体系下,所有军官的“出身”都绕不开刘振东的陆军大学。他只能在每次分配学员时,跟刘振东软磨硬泡,或者干脆直接去找李峰“告状”,但往往收效甚微。此刻被刘振东在通讯里这么一呛,王志刚更是憋得脸色发红,忍不住低声嘟囔:“哼,还不是仗着你是校长,近水楼台先得月……”
李峰坐在轿车里,怀里抱着安静下来的李承宁,将通讯器里两个老部下的拌嘴听得一清二楚。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早已习以为常。这种良性(或者说可控)的竞争,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维系体系平衡的手段。只要不越界,不损害整体利益,他乐于看到手下为了各自负责的领域据理力争。刘振东的全局观和人才培养能力毋庸置疑,王志刚对装甲部队的热爱和专业性也无可挑剔。如何平衡,如何取舍,最终的决定权,始终牢牢握在他自己手中。
车队穿过重建中的城区,驶过守卫森严的跨江大桥,朝着位于城市东北方向的国家体育中心驶去。越靠近目的地,道路两旁的军车和巡逻士兵就越发密集,气氛也越发肃穆。李承宁似乎被这越来越庄重的气氛感染,小手抓着父亲的衣襟更紧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辅警黎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辅警黎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