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个清癯矍铄的身影在几名学子的簇拥下,也来到了平准署附近。正是当朝大儒、被朝廷以重礼征辟入蜀的杜微。他显然也看到了方才广场上的一幕,又见诸葛乔与爨宏在此,便缓步走了过来。
“乔公子,这位想必就是牂柯爨氏的少年郎了?”杜微须发皆白,目光却温润睿智,声音平和。
诸葛乔连忙引见:“正是。爨宏,这位是杜微杜老先生,海内名儒。”
爨宏虽不情愿,还是依礼抱拳,动作略显生硬。
杜微不以为意,目光扫过繁忙有序的交易广场,又落在远处那巨大的《平准律》石碑上,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爨宏耳中:“少年人,你可知《春秋》大义,首在‘尊王攘夷’?”
爨宏心头一紧,又是这套“华夷之辨”?他刚压下去的火气差点又冒上来。
却听杜微话锋一转:“然此‘攘’字,后世多有曲解。非是驱逐、灭绝异族之意!‘尊王’,乃尊奉天下共主,确立纲常秩序;‘攘夷’,实为‘攘除夷狄之害’——何为‘害’?非指其族其人,乃指其寇掠边塞、侵扰民生、破坏秩序之行径!《春秋》之义,在于‘大一统’,在于定于一尊,使天下有道,万民各安其所,各得其所!无论汉家子弟,还是南中英杰,若能遵王化、守秩序、护黎庶,便是我华夏赤子!此‘攘’,实为‘安攘’,安边定境,使四夷宾服,共沐王道之光!正如眼前这平准署,”他指着广场,“律令之下,汉夷商贾公平交易,各取所需,秩序井然,岂非‘尊王’(遵守国家律令)而‘攘’除了奸商欺行霸市之‘害’?此乃真正的《春秋》大义!”
杜微这番话,从儒家经典的高度,彻底颠覆了爨宏心中对“尊王攘夷”那狭隘粗暴的理解。原来,这大义的核心是秩序,是王道,是让所有人(包括他的族人)在规则内得到公平和安宁!这与他刚刚目睹的平准交易场景,与诸葛乔所说的“律令之力”,与“百川归海”的宏大愿景,瞬间贯通了起来!爨宏眼中的困惑更深了,但那股根深蒂固的抵触,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融了许多。他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这“汉家规矩”背后,似乎真的包含着某种能保护族人的力量?
夜色笼罩了锦官城。太学精舍区,南中子弟居住的小院内一片寂静。爨宏独自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望着天边的新月,白日里西市的冲突、平准署的秩序、杜微的话语、诸葛乔的劝导,还有程祁那固执的脸,在他脑海中激烈地翻腾、碰撞。
“还没睡?”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孟雄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走了过来,在爨宏旁边的石凳坐下。灯光映着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爨宏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孟雄将油灯放在石桌上,昏黄的光晕照亮一小片地方。“还在想白天的事?想拔刀?还是想杜老先生的话?”
爨宏闷闷地“嗯”了一声。
孟雄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他的汉话已经相当流利:“阿宏,我懂你的感受。我刚来成都时,比你更难受。看到那些汉家子弟谈笑风生,引经据典,我就像个哑巴,像个傻子。我也觉得委屈,觉得他们看我的眼神都带着轻视,觉得学了这些,就背叛了牂柯的山林,背叛了阿爹阿妈。”
爨宏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看着孟雄。他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已经融入得很好的家伙,也曾有过这样的挣扎。
“可是后来,诸葛公子的话点醒了我。还有程博士逼得紧,蒋长史又在旁边开解。”孟雄的眼神在灯下显得格外诚恳,“我慢慢明白了,习汉文,读经书,不是要我们忘掉自己是牂柯男儿,忘掉火把节的热闹,忘掉狩猎时的号角!恰恰相反!”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一种炽热的真诚:“是为了让我们牂柯人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懂!是为了让我们族人的冤屈,能像今天那个卖漆皮的阿叔一样,有地方讲理!有律令可以依靠!而不是只能靠拔刀子拼命,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更是为了让我们牂柯的好东西——我们的漆、我们的药、我们的马、我们族人的勇猛和忠诚,能堂堂正正地让天下人知道!让朝廷知道!让丞相知道!这样,我们的族人才能活得更有尊严,更有盼头!才能在这大汉的天下,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永远被当成需要防备、可以随意欺压的‘蛮子’!”
孟雄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句句发自肺腑,饱含着他切身的体悟和深沉的期望。他没有讲大禹治水,没有讲春秋大义,只讲了一个牂柯少年最朴素的愿望:让族人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爨宏彻底怔住了。他看着孟雄眼中跳动的火焰,那是为族人未来奋斗的火焰。孟雄的话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他心中那把沉重的锁。他长久以来的困惑、愤怒、抗拒,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可以理解的方向。不是为了抛弃,而是为了守护;不是为了屈服,而是为了争取!习汉文,通汉礼,原来是这样一条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