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话音未落,邓芝那冷硬如铁的声音紧接着响起,带着肃杀的寒意:“诸公忧虑国用,其情可悯。然,请诸公试想:若无此养廉银,放任贪墨横行,如犍为之李严辈,其一年所贪墨之抚恤、军饷、赋税,岂止十倍、百倍于其应得之养廉银?!这些钱粮,本属国库,本属阵亡将士之遗属,本属嗷嗷待哺之灾民!却被贪官中饱私囊,挥霍于歌楼酒肆,藏匿于地窖夹墙!此等流失,才是真正动摇国本、掣肘北伐的巨蠹!养廉之费,看似支出,实则是堵塞此巨大漏洞之堤坝!是以小财换大安,以当下之投入,绝未来之巨损!孰轻孰重,望诸公明察!廉访司所查抄之赃款赃物,便是明证!”
邓芝的话语,字字如重锤,敲打在那些仍心存疑虑的大臣心上。想想那些被抄没出来的堆积如山的金银,想想那些被贪墨的足以养活数万大军的钱粮……反对的声音,在这铁一般的事实和逻辑面前,渐渐微弱下去。
诸葛亮此时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极具穿透力:“诸公所虑,无非开源节流四字。董公、邓中丞已将开源之道阐述清晰。至于节流,”他目光扫过众臣,“养廉银所节之‘流’,正是贪墨侵蚀国库、败坏纲纪、离散民心军心之滔天巨流!此流不止,纵有金山银海,亦如沙上筑塔,顷刻崩塌!昔管子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陛下设养廉银,正是张我‘廉’维!此乃固国之本,强军之基!大汉复兴之业,不仅需兵甲粮秣,更需吏治清明,后方稳固!将士若知身后无忧,朝廷若得万民归心,此等力量,岂是区区银钱可衡量?此乃最大的节流,亦是最大的开源!” 诸葛亮的话语,将养廉银提升到了国家存亡和北伐成败的战略高度,彻底堵住了悠悠众口。
刘禅适时开口,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丞相、董卿、邓卿所言,鞭辟入里。贪墨如溃堤之蚁穴,养廉乃固堤之巨石。此非靡费,实乃投资!投资于吏治之清明,投资于将士之归心,投资于万民之拥戴!此乃我大汉社稷长治久安、克复中原之本!朕意已决,养廉银之制,必行!国库再难,朕宁减宫中用度,亦要确保此银按时、足额发放到每一位清廉勤勉的官员手中!”
皇帝与丞相的联合表态,彻底平息了朝堂上的争议。
一个月后,经过反复朝议、修改、完善的《蜀汉官吏养廉及督察新制》与《惩贪律》,由皇帝刘禅朱批御准,加盖传国玉玺,正式昭告天下!其核心要义,如同一套精密而强大的机器,开始隆隆运转:
一、养廉银制度: 在原有俸禄基础上,大幅增设“养廉银”。养廉银数额依据官职、地域、职司繁简及风险程度分等定级,普遍达到甚至远超正俸水平。养廉银由中央国库(大司农府)统一筹措、拨付,确保来源稳定。其发放与严格考成直接挂钩,由吏部与肃政廉访司共同考核。清官循吏,足额乃至加等;平庸者减等;涉贪者,一经查实,永世剥夺并追缴!
二、百官岁计清册制: 所有官员,上任之初及每年岁末,必须向肃政廉访司及户部详细申报个人及直系亲属所有财产(田宅、店铺、奴婢、金银、牲畜等)。肃政廉访司拥有独立核查权,可随时抽查。申报不实或财产来源不明且无法合理解释者,视同贪墨,严惩不贷!鼓励举发,重赏且保密。
三、任期流转制: 地方州郡长官及钱粮、司法等要害职位,任期三年,经考成优异者可连任一次(共六年),期满必须调离本籍或转任中央他职,彻底打破地方势力盘踞。
四、独立垂直审计制: 肃政廉访司设立专职审计曹,独立于地方行政体系。各州郡仓廪府库收支账目,按月造册,分送本衙、大司农府及廉访司审计曹备案。审计曹有权不预告、不定期赴各地封存账册、盘查库房实物。账实不符或账目重大疑点,主管官吏立即停职。
五、密匣举告制: 于各州郡治所、驿站、军营等地,设置由肃政廉访司直接掌管钥匙的铜制“举告密匣”。军民人等,凡有冤情或掌握贪墨线索,皆可书写密信投入其中,由廉访司缇骑定期收取、核查。确保言路畅通,令贪官如芒在背。
六、《惩贪律》严刑峻法: 贪墨抚恤、军饷、赈灾钱粮者,主犯斩立决,抄家补偿苦主,子孙三代永锢!贪墨其他官银、收受巨额贿赂者,视情节处斩监候或绞监候,抄家,子孙两代不得为吏。举发查实者,重赏(贪官罚没家产三成)并保护。
新制颁布之日,刘禅亲率文武百官,于未央宫前高台,举行盛大仪式。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邓芝等重臣肃立御前。刘禅亲手将象征着肃政廉访司权威的金印和那支令贪官胆寒的金令箭,郑重交予邓芝。台下,铁卫营甲胄鲜明,肃立如林。
“邓卿!”刘禅的声音通过扩音的铜器,清晰地传遍全场,“持此金印令箭,代朕巡狩四方!凡贪墨害民、动摇国本者,无论其位多高,根多深,皆在尔肃查之列!朕予尔先斩后奏之权,丞相与诸公予尔鼎力支持,便是予尔荡涤乾坤之剑!望尔不负朕望,不负丞相与天下万民之望!还我蜀汉一个朗朗青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