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步走回舆图前,凝视着那片东南海外的空白,仿佛要穿透丝帛,看到那波涛之外的岛屿。温室殿内一时寂静,只有熏香袅袅升腾。
“诸卿,”良久,刘禅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朕尝读史,见秦皇汉武,开疆拓土,非尽为膏腴之地。南取百越,北逐匈奴,西通西域,其间岂乏瘴疠苦寒、蛮荒不毛之所?何以先帝们锲而不舍,乃至耗费巨万,徙民戍边?”
他目光扫过群臣:“因其地虽僻远,其位却关键。或为战略要冲,屏护腹心;或藏资源物产,可资国用;或居交通孔道,连通四方。更因其上生民,虽言语风俗异于中原,究同属华夏苗裔,或可为兄弟之邦。置之不理,则易生边患,或为他族所据,反成心腹之刺。”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那片空白上:“夷州,虽悬海外,然其位绝非无足轻重!诸卿请看——”他示意众人近前。
“其一,战略之要。此岛雄踞东南海外,控扼南北海道。若为我所有,则可为大陆之屏障,水师之跳板,进可前出深海,抚慰诸岛,退可屏障吴越膏腴之地。若为敌所据,或自成割据,则海盗巢穴深藏,可时时窥我沿海州郡,劫掠商船,滋扰民生,岂非永无宁日?譬如卧榻之侧,纵容他人酣睡,虽今日无害,安知他日不会暴起发难?卫温、诸葛直等吴国余孽遁逃于此,若使其站稳脚跟,招纳流亡,练就水师,他日必成疥癣之疾,乃至酿成心腹大患!岂不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群臣神色渐趋凝重,尤其是姜维,作为军事统帅,立刻意识到了刘禅所指的战略威胁。
“其二,”刘禅继续道,语气愈发深沉,“民族大一统之念。朕与相父颁行《鼎新革故策》,开篇即言‘以忠君护国立魂,以华夷共治立心’!何为‘华夷共治’?非是唯我汉民独尊,视他族为奴为畜!乃是凡生息于这寰宇之内,认同大汉一统之理念,愿遵王化、守法令、纳贡赋之族群,无论其来自山野、草原、海岛,无论其肤色深浅、言语异同,皆可为大汉之子民!夷州山夷,虽处化外,其先人或亦是古越人分支,漂泊海岛,世代繁衍,其艰难求生之志,其淳朴自然之风,岂因隔绝千年,便非我族类?便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或遭卫温之流奴役屠戮?”
他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朕欲混一寰宇,非仅欲得一地图之广,更欲得天下民心之聚!《宏纲》所言‘天命在汉,顺昌逆亡’,此‘顺’者,非是强迫皈依,刀兵屈膝,而是以王道仁政吸引之,以文化德政浸润之,使其自愿归心,共享太平!若因夷州瘴疠荒远,便视其上生民为草芥,弃之不顾,岂是圣天子所为?岂合‘华夷共治’之本心?朕欲令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凡认同大汉者,皆为汉民!此夷州,岂能独外?”
这一番话,如黄钟大吕,震动了在场每一位重臣的心弦。他们习惯了从实际利益、军事得失角度考量问题,却从未有君主从如此宏大的“民族认同”与“王道责任”的角度,去审视一块化外之地。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极亮的光彩,抚须微微颔首。
刘禅趁热打铁:“其三,长远之利。夷州地域辽阔,虽多山峦,然物产未必匮乏。其地气候温热,若得开发,可为粮仓、果园。山林之中,或有矿产、木材之利。环岛海域,渔盐之丰,可想而知。更紧要者,得其地,则得一出洋之基地,将来探索更远海域,沟通异域番邦,开展海上贸易,其价值不可估量!岂能因一时艰难,便鼠目而寸光,弃此宝地于不顾?”
他环视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故,夷州非但并非无足轻重之化外荒地,实乃关乎我大汉东南海疆长治久安、彰显新政华夷共治理念、开拓未来海上利益之关键所在!其地,必须纳入版图!其上之民,无论汉夷,凡愿归顺者,皆须视为大汉子民,予以庇护,施以王化!”
殿内一片寂静。诸位大臣皆被刘禅这深远的目光和宏大的胸怀所折服,更被其中蕴含的战略逻辑与道德高度所说服。
诸葛亮率先躬身,声音清越而坚定:“陛下圣虑深远,臣等不及!陛下所言战略之要、民族之念、长远之利,字字珠玑,深谋远虑。弃夷州不顾,确为短视之举,遗祸将来。将其纳入版图,宣示主权,抚慰生民,乃圣王之仁,亦为强国之策。臣,附议!”
“臣等附议!”蒋琬、董允、费祎、姜维等纷纷躬身,再无异议。
刘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既如此,便需议定方略。收复夷州,非为穷兵黩武,炫耀兵威。当以《宏纲》为指南,以理服人,以德怀远,以威慑顽。朕有一些浅见,抛砖引玉,诸卿详议。”
他踱步沉吟,条分缕析:
“其一,理念先行,宣示大义。即刻由中书省、门下省拟旨,布告天下,尤以沿海州郡及可能流播至海外之渠道,申明朕意:凡东海、南海星罗岛屿之上生民,无论先来后到,无论汉夷部落,凡认同大汉一统、愿遵王化者,皆为大汉民族一份子,享同等庇护,无分畛域,并无特权之说!斥责卫温、诸葛直等叛国余孽,盘踞夷州,奴役土着,暴虐无道,乃逆天而行!大汉王师,日后吊民伐罪,乃为解夷州民众于倒悬,复朗朗乾坤于化外!此旨要传檄四方,务使道理在我,大义在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