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格物院,铸币坊。炉火正红,热浪灼人。
墨衡博士亲自督阵,一群匠户和格物院弟子围着一座新式的“母钱翻砂”模具,紧张地忙碌着。依照刘禅亲自审定的图样,新钱“肇元通宝”的模母以精铜雕琢而成,文字深峻,图案清晰:正面“肇元通宝”四字隶书,浑厚大气,背面“汉”字居中,周围环刻着象征强军利器的小巧连弩与焚江舰纹饰,细节精美,极难仿制。
“火候!注意火候!”墨衡高喊,“铜七铅三,比例绝不能错!浇铸务必饱满!”
一名唤作郑浑的年轻国学弟子,因其家传便是冶铸之业,被特意选派至此协助。他满头大汗,紧盯铜水流入砂范,小心翼翼。此前格物院已试验多次,力求新钱分量足、成色好、轮廓分明。
第一批通宝出炉冷却后,呈送御前。刘禅拿起一枚,尚带余温的钱币在掌心沉甸甸的,纹路清晰,敲击之声清脆悠长。他满意地点点头:“甚好。即日起,京兆尹辖下各官署俸禄、市场官税,皆以此钱为准。另,告谕百姓,可持旧钱至指定地点兑换新钱,酌量收取火耗。拒收新钱者,初犯罚铜,再犯依策论所言,罚没家产三成!”
圣旨下达,长安东西二市顿时掀起波澜。新钱模样精美,分量足,颇得百姓好感。然而,亦有囤积了大量旧钱或私下铸钱的豪商巨贾暗中观望,甚至唆使手下散布流言,说新钱含铜不足,用之亏本。
这一日,西市“赵氏帛铺”前,便上演了一出闹剧。一个衣着光鲜的管事,故意拿了一大串新钱购买绢帛,待伙计清点完毕,却忽然嚷嚷起来:“哎呦!这新钱轻飘飘的,定是成色不足!俺不要了!还是给俺旧五铢!”
伙计为难:“客官,朝廷法令,新钱旧钱皆可,但既已议价点清,岂能反悔?”
那管事不依不饶,故意高声:“什么狗屁新钱!定是朝廷搜刮民脂民膏!大家来看看啊,赵氏帛铺强卖劣钱!”
周围人群渐渐围拢,议论纷纷。正在此时,三名身着国学弟子服饰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为首一人,正是那日在格物院协助铸钱的郑浑,他身后跟着精于算学的弟子崔钧,以及另一名口才不错的弟子李撰。他们奉旨待诏,近日正被派往市井,协助有司宣传新钱,记录民情。
“这位客官,何出此言?”郑浑上前一步,拿起一枚新钱,朗声道,“此乃陛下亲定、格物院督造的‘肇元通宝’,成色分量,皆有定规,岂容污蔑?”他转向围观人群,“诸位乡邻若不信,可寻一杆公平秤来,当场验看!若有不足,我郑浑愿十倍赔偿!”
那管事脸色一变,支吾不语。很快,有热心人取来秤具。郑浑当场取出一枚新钱、一枚旧五铢钱,分别称量,又用随身携带的简易验铜药水擦拭,结果显示新钱不仅重量标准,成色反而比流通已久、磨损严重的旧五铢好上许多。
“看清了吗?”李撰趁机高声宣讲,“朝廷铸新钱,乃是为了便民利国,杜绝私铸劣钱之弊!此钱精美耐用,童叟无欺!再有拒收、诋毁者,便是违抗圣命,按律当罚!”
崔钧则拿出算盘和一本小册子,向几个好奇的商人模样的人解释:“朝廷定有兑换比例,旧钱亦可按值兑换。且新钱通行,交易便利,长远看,于商家大有裨益。”
那管事见势不妙,灰溜溜地想走,却被闻讯赶来的市吏拦住盘问,显然背后有人指使。
经此一事,新钱在京畿地区的信用迅速建立。郑浑、崔钧、李撰等国学弟子的身影,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市井之间,他们以所学知识,耐心解答百姓疑问,平息疑虑,成为了新政策有力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 * *
货币之革初启,农本大计亦同步推进。
荆州,南郡江陵城外。一片刚刚划分完毕的无主田地上,红旗招展。数百名原东吴降卒,身着新发的汉军号服,神情激动又忐忑地排列整齐。他们面前,是刚刚委派到此的荆州农曹掾吏,以及几名来自格物院的弟子。
农曹掾展开绢帛文书,高声宣读:“陛下仁德,念尔等原为东吴郡兵,亦是我华夏子民,特旨:凡愿归化者,授此荆南无主之田,每丁五十亩!免赋三年!三年后,按大汉田制纳粮!”
降卒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原是地位低下的郡兵,战后能保住性命已是万幸,何曾想过能拥有自己的土地?短暂的寂静后,是震天动地的欢呼与叩谢皇恩之声。
接着,格物院弟子推出一台造型奇特的器械,引得众人围观。那器械以木材为主,配有齿轮、曲柄和一连串带有刮板的水斗。
“此乃格物院墨衡博士据丞相(诸葛亮)早年所绘草图改进之水车,名曰‘武侯渠车’。”一名弟子自豪地介绍,“置于渠边,以水流之力驱动,可自行提水灌溉高地,省人力十之七八!”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只见渠水冲刷叶轮,齿轮转动,带动龙骨水斗链缓缓上升,将渠水源源不断提入高处的沟渠,流向远处的旱田。降卒和本地农户们看得目瞪口呆,继而狂喜——若有此神器,灌溉难题迎刃而解,丰收可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