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明白!定竭尽所能,稳固后方,为大军提供支撑!”霍峻郑重应下。
“张绍、孙恪、李旻……”黄权的目光最后扫过这群在战火中迅速成长、已显露出峥嵘头角的年轻将领,“尔等此次奋战,功绩卓异,朝廷必有封赏。然功勋已属过去。张绍,继续清剿山中可能残存之溃兵匪类,锻炼士卒山地作战之能;孙恪,主持新兵操练之事,尤其山地行军、侦查潜伏、弩箭精准射击之道,需倾囊相授;李旻,医护营扩建及军医培养之事,乃至夷州本地草药药性探究、编撰成册,交由你全权负责。夷州非止一战之地,更是帝国东南之屏藩,尔等皆需尽快独当一面,砥砺自身,将来方能为国担更重之任!”
“末将(卑职)领命!”张绍、孙恪、李旻等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与被委以重任的使命感。他们深知,脚下的土地,将是他们新的起点。
自此,安吴堡内外,在经历了短暂的雷霆风暴与血腥清算后,开始转入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建设、巩固与备战时期。京观的威慑力持续发酵,夷州局势日渐平稳,归附者日众。而关于卫温遁逃海外、大汉或将扬帆东征、跨海追穷寇的消息,也在军中与民间悄然流传,激荡着每一个渴望建功立业、拓土开疆的汉家儿郎之心。
遥远的成都,丞相府内灯火常常长明至深夜。诸葛亮于案前细细阅毕黄权派人星夜送来的两份急报,沉吟良久。他先是为大军成功克复夷州、斩将搴旗而深感欣慰,为诸葛直之智、将士之勇而颔首,更为黑夫等阵亡将士而喟叹伤怀。旋即,他那深邃如海的目光便牢牢锁定了关于卫温遁逃倭岛的那一纸文书。
他起身,缓步踱至窗前,望向东北方向那片无垠的、繁星闪烁的夜空,手中羽扇轻摇,目光却已穿越千山万水,落在了波涛汹涌的东海之外。
“倭岛……东海之外,《汉书·地理志》略有提及,乃蛮荒未化之地……卫温此去,非为避祸,实为遗患。若使其与倭人豪族勾结,授之以中土技艺、兵法典籍,假以时日,恐生边衅,遗祸子孙。”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但随即,那忧虑便被无比的坚定所取代,“然,大汉兵锋,岂止于陆?陛下志在四海,海疆万里,亦当靖平!寇能往,我亦能往!”
他回到案前,铺开上好绢帛,提笔蘸墨,略一思忖,便开始笔走龙蛇,起草给天子的奏疏。对于跨海追索卫温之事,他虽持一贯的谨慎态度,强调需充分准备、谋定后动、粮秣军械务必充足,但其回令中的指示却异常明确坚定:“……着征东将军权,悉心筹备舟师,精练水战,广遣精干,探明海路风情,亦可广布威德于海上诸夷,宣示大汉仁政。待时机成熟,粮械齐备,当以精锐之师,跨海东征,务必缉拿逆酋,绝此祸根,扬我汉帜于化外之地,使四夷知大汉之威,无所弗届,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帝国的战略目光,在而立之年的刘禅和这位千古贤相的运筹帷幄之下,已坚定地越过重洋,投向了更遥远的未知领域。一场跨越浩瀚海洋的追猎,已在帝国的最高层面得到了认可与推动,进入了实质性的筹备阶段。
而夷州,这座刚刚沐浴过铁血、初步臣服的新晋领土,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强汉通向更广阔天地、探索无垠海疆的坚实踏脚石与出发台。张绍、孙恪、李旻、诸葛谦、朱桓等雏鹰们,则在这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加速磨砺着他们的羽翼与爪牙,等待着搏击长空、翱翔四海,将那猎猎汉旗插上更远方土地的那一天。
强汉的征途,注定是星辰大海。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