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冲击,猛烈地撞击着陆抗固有的信念。他一直以来所坚守的“忠”,是对孙氏一姓之忠?还是对江东百姓、对华夏衣冠、对麾下将士之忠?
“忠义有大小之分……”他忽然想起诸葛亮写给毋丘俭信中的这句话,当时他听闻后曾不屑一顾,认为是为降将开脱之词。此刻,这句话却如同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
固守对已逝孙吴的“小忠”,而忽视能使天下安定、百姓安康、将士死得其所的“大忠”,这难道不是迂腐吗?父亲一生所求,究竟是保全孙氏,还是希望江东乃至天下能海晏河清,华夏昌盛?
他被囚于此,失去了自由,却意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冷静思考的时间和环境,远离了江东那些令人窒息的倾轧和毫无意义的内耗。他开始重新审视江北的那个新朝,那个他曾经轻视的“对手”。
赏罚分明,不吝重赏,连士卒医官都不遗漏;重视军功,尊重军人,给予极高的荣誉和地位;胸怀广阔,敢用降将(如朱然),且委以重任;更有那“虽远必诛”的强硬霸气与兴建英烈陵园的深沉仁念……这绝非“暗弱”之主所能为!这分明是一位锐意进取、雄才大略、深谙治国驭人之道、懂得如何凝聚人心的雄主!
一股复杂的热流在他胸中涌动。那是不甘,是遗憾,是恍然,更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被压抑已久的向往。
他不甘心就此埋没,如同父亲那般抱憾终身。他遗憾未能早遇明主,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抱负。他恍然惊觉,自己过去或许一直困于江东一隅之间。而那一丝向往,则是对一个更能让他施展才华、实现父亲未尽志业的强大帝国的向往。
投靠?这个曾经他绝不愿想的词汇,此刻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不是苟且偷生,不是背弃信念,而是……择明主而栖,择大势而从!是为了一个更强大的华夏,为了不再有西陵那样的无谓牺牲,为了天下能早日结束纷争!
他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目光再次落在那份露布抄件上,眼神已截然不同。那不再是他国的捷报,而像是一份……指向未来的答案。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书案前。案上有笔墨纸砚,这是“思贤苑”唯一允许他使用的、或许也带着某种期待的物品。他提起笔,蘸墨,悬腕。
这一次,他不再犹豫。
笔尖落下,字迹沉稳而有力,一如他此刻做出的、必将影响他余生乃至未来天下格局的重大决定。他写的不是逃亡计划,也不是简单的降书,而是一封致大汉皇帝刘禅的信函纲要。
信中,他坦然承认战败被俘之事,却无丝毫乞怜之态。他简要分析了江东旧政之弊,阐述了己身对“忠义”之辨的新解。他并未夸大其词地许诺,而是客观地陈述了自己对江东军务、地理、人事的熟知,以及对于未来经略江南、甚至平定山越、巩固海疆的一些初步构想。字里行间,透着名士的风骨与将略的才识,不卑不亢,却清晰表达了愿效忠新朝、为天下一统贡献才智的意愿。
写毕,他放下笔,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窗外,秋风依旧,落叶纷飞,但他的心中,却已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曾经的囚笼,此刻仿佛成了静待风云变幻的蛰伏之地。
他知道,这封信一旦送出,便再无回头路。他也知道,前路必然仍有坎坷与考验。但他更相信,一个能如此对待功臣与烈士的王朝,一个能有如此气度魄力的君主,值得他陆抗陆幼节,献上这份迟来的、却将是至死不渝的忠诚。
帝国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武力和新生的气象,更在于其展现出的那种包容、远见和对人的尊重,最终穿透了高墙与隔阂,融化了一位被俘名将心中的坚冰,悄然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征服。强汉的征途,因此又多了一位重量级的同行者。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