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又缓和语气道:“当然,江东文风,自有其长。清辩玄理,词章华美,亦是才学。评阅之时,不必刻意贬抑,然需把握根本:经义需重根基与见识,策论需重务实与可行,算学需重精确,律法需重明断。凡空洞无物、避重就轻、或悖逆朝廷大政方针者,纵是文采飞扬,亦不可取。”
他深知,此次科考能否在江东顺利推行,能否真正选拔出人才而非引发更大的抵触情绪,关键在于过程的公正与结果的令人信服。他必须一方面高压震慑,杜绝舞弊;另一方面又适当尊重本地学风,以示包容。
接下来的阅卷过程,在费祎的亲自主持与监督下,严格而高效地进行着。阅卷官们分成数房,交叉评阅,争论不休之处,则由费祎最终裁定。他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优劣所在,其眼光之老辣,判断之精准,令众阅卷官叹服,不敢有丝毫懈怠。
宫外,建业城中,关于科考的议论已是沸反盈天。各大族都在动用自己的渠道打探消息,焦虑地等待着结果。费祎下榻的官驿外,车马明显增多,却都被他以“阅卷期间,概不见客”为由,婉拒于门外。
十日期限将至,最终排名初步拟定。顾谭因其综合能力均衡,尤其是策论中展现出的政治成熟度,名列前茅。那位会稽寒门士子,虽策论激进,算学却极佳,经义亦扎实,亦得以高中。当然,也有不少名声在外的才子,因文章空疏或触犯忌讳而名落孙山。
费祎仔细审阅着最终名单,提笔做了几处细微调整,确保其尽可能反映真实才学,且各阶层、各地区皆有代表,方才颔首通过。
“即刻着人严密誊抄名单与优秀试卷,六百里加急,报送长安陛下与丞相御览。待长安批复后,再行张榜公布。”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寒冷的江风涌入。远处,秦淮河上灯火阑珊。
“江东文脉,终要融入大汉了。”费祎轻声自语,嘴角露出一丝疲惫而欣慰的笑意。这一步,走得虽不易,却终究是稳稳地迈了出去。能否真正服膺江东人心,尚需时日,但科场公平,已开了一个好头。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