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烈则选择舞动一对沉重的铁戟,虎虎生风,显示出极强的膂力和家传戟法的根基。
徒手搏击与兵器格斗抽签开始。校场上呼喝声、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
丁奉的对手是一名以拳法刚猛着称的游侠。丁奉不与其硬拼,步法沉稳,格挡闪避间,寻得破绽,一记简洁凶狠的贴身短打,将其击倒在地,瞬间制服,完全是战场搏杀的实用技法。
凌烈戟法精湛,攻势凌厉,将一名使枪的对手逼得连连后退,最终一戟挑飞其兵器,胜得干净利落。
周循则抽到一名使双刀的敏捷型对手。他并未使用长弓,而是拔出一对并不起眼的短刃。其步法灵动,闪转腾挪间,双刃如同毒蛇吐信,总能精准地找到对方攻势中的间隙,数招之后,便以刃尖轻点对方手腕,迫其撒刀,点到即止,显示出高超的短兵技巧和控制力。
此外,那丹阳勇士的长矛如蛟龙出海,势大力沉;江上船夫的近身缠斗诡异难防;江湖剑客的剑法则轻灵狠辣,各有千秋,令观战的考评官们大开眼界。魏延目光锐利,不断在心中评估着每个人的特点与价值。
第三项:兵法阵略。
沙盘推演以江南水网丘陵地带为背景,模拟攻防。
丁奉再次展现出其老辣经验。他极其注重利用水道的运输与阻滞作用,布防层层叠叠,善于设置陷阱和利用地形进行反击,打法沉稳厚重,令对手无隙可乘。
凌烈的策略则更具攻击性,善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破,战术灵活,但偶尔会因求胜心切而略显冒进。
周循的推演则令人耳目一新。他不仅考虑了陆战,更将水军机动、迂回、登陆作战纳入整体战略,思路开阔,奇正相合,常常出人意料,其布局隐隐有周瑜当年赤壁之战时统筹水陆的遗风。他在策问中对“如何平定山越之患”的回答,也并非一味主张征剿,而是提出了“剿抚并用,屯田实边,分化瓦解,导其归化”的综合性策略,显示出超越单纯武夫的视野。
魏延看着沙盘上周循的布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对左右道:“江东之地,水陆交织,非熟悉此地形势者不能善治。丁奉老成谋国,可为一军之胆;凌烈勇猛敢战,可为先锋之利刃;而这周循……颇通大局,假以时日,或可独当一面。”评价可谓极高。
第四项:潜质与应变。
魏延忽命人抬来十几条小船置于江边浅水处,道:“江东多水,武人岂能不识舟楫?两人一组,驾舟至江心取旗返回,先达者胜!”
此题大出许多北方及内陆考生意料,顿时手忙脚乱。而江东子弟则如鱼得水。
丁奉常年水战,驾船如履平地,与搭档配合默契,迅速取得旗帜返回。
凌烈虽也通水性,但更习惯大舰,操作小船稍显生疏,落后不少。
周循则显示出极其精湛的操舟技术,小船在他操控下如同游鱼,破浪疾行,第一个取得旗帜并顺利返回,其表现甚至超过了许多以水为生的船夫考生,令人惊叹其天赋之全面。
随后,魏延又突发奇想,命人于校场中模拟街巷环境,设置障碍,要求考生蒙目,仅凭同伴口令指引,穿越障碍并击中目标,考验其信任、沟通与执行力。丁奉、周循所在小组皆完成得相当出色,而凌烈则因性格急躁,与队友配合稍欠,略有瑕疵。
连日考核,终于尘埃落定。
考评官们汇集各项成绩,评议异常激烈。诸将各有所长,难分高下。
丁奉经验老到,沉稳可靠,各项均衡,尤擅实战与兵法,堪称中流砥柱。
凌烈勇武过人,锐气十足,弓马兵器俱佳,虽稍欠沉稳,然冲阵斩将,不可或缺。
周循天赋异禀,冷静沉着,弓马、技击、兵法、应变无一不精,尤擅水战与奇谋,潜力巨大,综合评分最高。
魏延最终拍板:“武科之选,非为角力,乃为求将!丁奉老成持重,可为军中磐石;周循谋勇兼备,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此二人,当列前茅。其余如丹阳力士、江上船夫等,各有所长,亦应量才录用,充实各军。”
他顿了顿,又道:“江东人才济济,果然不虚。然需善加引导,使其忠勇尽用于国。此次武科,正当其时!”名单既定,即刻快马报送长安。
校场之外,江水东流,波涛不息。丁奉抚摸着佩刀,眼神依旧锐利,仿佛已看到未来驰骋的新战场;凌烈与同伴高声谈笑,志得意满;周循则独自望着滚滚长江,目光深邃,不知在思索着什么。魏延站在将台之上,红袍在江风中飞扬。
江东的武脉,经由这次严格甚至苛刻的武科选拔,终于清晰地显现出来,并即将汇入大汉强军的洪流之中,等待着在未来的帝国伟业中,发出自己的铿锵之音。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