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片落于肩头,转瞬染白发丝。他静立墓群前,望着账册化为灰烬,似在与逝去烈士对话。史阿与铁卫立在远处,望着皇帝孤独却坚定的背影,心中满是敬佩 —— 这个曾需丞相庇护的少年天子,如今已学会担责,学会为百姓、为烈士着想。
离墓群时,雪势渐小。车队续向长安进发,沿途百姓闻皇帝回銮,皆立路边跪拜,高呼 “陛下万岁”。刘禅掀帘,对百姓拱手致意,眼中满是暖意。
傍晚时分,长安城楼轮廓终现于远方。那巍峨城楼立在风雪中,象征大汉威严与传承。刘禅对身旁史阿道:“师傅,请记此场雪。它覆去路上血迹泪痕,亦似为江山洗去尘埃。来年春雪消融时,朕要见一个干净的江山 —— 无贪官污吏,无百姓疾苦,唯国泰民安,唯盛世繁华。”
史阿躬身道:“末将谨记陛下之言。”
车队抵朱雀门时,诸葛亮正率文武百官在此迎驾。老丞相身着朝服,发已大半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见刘禅舆车停下,他率先上前躬身行礼:“老臣诸葛亮,率文武百官恭迎陛下回銮!陛下一路辛苦!”
刘禅下舆,亲手扶起诸葛亮:“相父快起。朕此行虽有波折,却亦收获良多,不算辛苦。” 他侧身让开,身后跟着数名烈士遗属 —— 中有当年巴郡饿死老兵之妻,有汉中失怙之童。刘禅对诸葛亮道:“相父,此皆烈士遗属。朕带他们回来,是要让他们见一见,其亲人以命守护的江山,不会忘了他们。”
诸葛亮望着那些衣虽朴素却面带希冀的遗属,眼眶微湿。他悄然拭去眼角泪水,心中感慨 —— 那个先帝托孤、曾需他手把手教导的少年,今已懂 “民心” 二字之重,已成能庇护众生的帝王。他再躬身:“陛下仁厚,老臣深感欣慰。”
百官见状,亦纷纷跪倒:“陛下圣明!大汉万岁!”
当夜,未央宫灯火通明。刘禅回宫后未歇息,即刻召诸葛亮、费祎、董允等重臣,于西暖阁议事。他坐于案前,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朕此次微服私访,见多百姓苦难,亦查得无数贪官罪行。今日回銮,有两道旨意,需即刻颁布。”
他顿了顿,续道:“第一道旨意:于宫阙之下设登闻鼓。凡天下百姓有冤情者,皆可击鼓鸣冤,直奏天听。任何人不得阻拦推诿。若有官员敢刁难鸣冤百姓,以欺君之罪论处!”
诸葛亮等人连忙躬身:“臣等遵旨!” 设立登闻鼓,可令百姓直诉冤情,避地方官徇私,实乃安抚民心、整顿吏治之要举。
“第二道旨意:明日午时,于西市监斩七十三名贪官。此辈中有克扣抚恤之粮官,有勾结豪强之郡守,更有通魏国细作之京官,个个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刘禅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明日监斩,在京百官必须到场观刑!朕要让他们亲见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下场!朕要让他们记取,大汉律法,非是摆设!”
此言出,阁内众人皆面露震惊 —— 一次性斩七十三名贪官,更令百官观刑,此乃雷霆手段,足以震慑朝野。然念及被贪官迫害之百姓与老兵,又觉这般处置,毫不为过。
“臣等遵旨!” 众人再躬身。
议事毕,诸葛亮独留,望着刘禅疲惫却依旧明亮的眼眸,轻声道:“陛下今日之举,虽显严苛,却能震慑奸邪,安抚民心。只是… 日后朝中或有非议。”
刘禅摇头笑道:“相父放心,朕不惧非议。只要能还江山清明,能令百姓过上好日子,朕即便担些‘酷君’之名,亦无妨。” 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间依旧飘落的雪花,“相父看,此雪仍下,然寒冬终会过去,春天终究要来。朕信,不消多久,大汉江山,便会如春日般,满是生机与希望。”
诸葛亮望着皇帝背影,心中满是欣慰,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老臣信,在陛下治理下,大汉定会迎来盛世。”
窗外雪静静飘落,覆了未央宫宫檐,亦覆了长安街道。虽夜色深沉、寒风依旧,然众人皆知,一场彻底的变革,已在这片土地上拉开序幕。
待朝阳升起,贪官头颅落地,登闻鼓声响起,一个崭新的大汉,正朝世人走来。春天或仍需些时日,然希望之种,已在这片饱经苦难却依旧坚韧的土地上,悄然埋下。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