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胥不敢靠得太近,他选择了一处距离龙城约三十里、既能观察到主要通道又不引人注目的背风山谷,命令队伍扎下临时营地。他派出了最得力的观察手,携带望远镜(刘禅根据前世记忆提出概念,由工匠精心磨制水晶镜片制成的简易单筒望远镜,数量极少,优先配给情报部门),潜伏到附近制高点,开始日夜不停地记录龙城方向的兵力调动、物资运输频率、王庭金帐的守卫换班规律等一切细节。
“夜枭”的复眼,已然睁开,死死盯住了南匈奴的心脏。
***
相比“夜枭”的潜行隐匿,代号“沙狐”的队伍,任务则更为微妙和危险。他们的目标是右贤王栾提浑邪的势力范围,位于龙城以西,更靠近西域的方向。队长是一名“暗行御史”中的干员,名叫崔铭,公开身份是凉州的一个小药材商,精明干练,善于交际。
崔铭的队伍装扮成了一支真正的、利润颇丰的西域名贵药材商队。驼铃叮当,驮架上满载着肉桂、红花、没药等物,甚至还有几盒精心包装的“长生丹”(实为普通滋补药丸),这是准备献给右贤王的“薄礼”。
进入右贤王的地盘后,崔铭明显感觉到气氛与龙城方向不同。这里的部落民众似乎更加疲惫,对王庭的消息也显得漠不关心。巡逻的骑兵虽然同样精锐,但盘查时更注重商队的货物和税赋,对于“来自汉地的商人”身份,反而没有表现出过多的警惕甚至敌意。
通过沿途小心翼翼的打点和套话,崔铭得知,右贤王确实对单于极为不满,尤其对其强纳呼衍公主之事耿耿于怀。右贤王部下多次抱怨单于好大喜功,强行召集各部南下,却让他们的部落承担了更多的粮草供给,削弱了他们原本用于向西发展的力量。
几天后,崔铭的商队终于抵达了右贤王庭所在的营地。比起龙城的喧嚣和紧张,这里显得稍微冷清一些,但防御依然严密。
献上“礼物”后,崔铭并未能立刻见到右贤王本人,而是由右贤王的一名心腹万夫长接见。接见的过程看似客气,实则充满了试探。
“汉地商人?如今两国形势紧张,你们倒是胆子不小。”万夫长把玩着一颗“长生丹”,似笑非笑地说。
崔铭早已准备好说辞,他满脸堆笑,躬身回答:“将军明鉴,小人只是逐利而行的小商贾,不懂什么国家大事。只知道右贤王威名远播,治下商路通畅,比东边……呵呵,要安稳得多。这些药材在西域可是紧俏货,小人想着,也只有右贤王这里,才能卖出好价钱,换回足够的金沙和良马。”
他刻意回避了“单于”和“龙城”,只强调右贤王的威望和其辖地的“安稳”,暗示了对龙城方向的不信任。同时,他将自己的目的纯粹定义为商业利益。
万夫长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道:“我听说,你们汉人的皇帝,最近搞出了不少新花样?又是增俸,又是养廉银,还弄了个什么鼓,让老百姓去敲?”
崔铭心中凛然,知道对方也在试探汉朝虚实。他故作惊讶:“哦?竟有此事?小人离家日久,倒是不曾听闻。汉地皇帝嘛,总是想一出是一出,哪比得上右贤王这般稳重实在?我们做生意,就盼着个安稳,能公平交易就好。”他再次把话题拉回商业,并对刘禅的新政表示“无知”和“不关心”,极力淡化政治色彩。
万夫长似乎对他的回答还算满意,又闲聊了几句关于药材行情的话,便让人带他们下去休息,并按规定收取了税赋。
虽然未能直接接触到右贤王,但崔铭的目的已经部分达到。他确认了右贤王阵营对单于的严重不满情绪,感受到了其部众的离心倾向,也试探出他们对汉朝近期动向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详,且更关心自身利益。
当晚,在分配给他们的帐篷里,崔铭借着油灯的光芒,用密写药水在账本的空隙处写下情报:“右贤王部怨气深重,重心在西,厌战南征。其麾下对汉情报有限,更重实利。可尝试以利诱之,以‘共御单于压迫、共分西域商利’为饵,促其保持中立甚至暗中合作。”
他将写好的账本仔细收好。下一步,他需要设法与右贤王阵营中更低层级、但可能更渴望改变的官员接触,进一步验证情报,并尝试建立更稳固的联系渠道。“沙狐”的尾巴,需要更灵活地摆动,既要留下痕迹,又不能落入陷阱。
***
第三队“驼铃”,任务最为艰苦,他们要沿着漫长的西域商路,寻找南匈奴囤积粮草的秘密基地。队长是一名经验极其丰富的西域通,名叫安罗陀,他本人就是汉人与西域人的混血,精通多种胡语,对沙漠戈壁的地理气候了如指掌。
“驼铃”队完全模仿了一支中型西域商队,人员构成复杂,有汉人、羌人、甚至两个真正的西域雇佣向导。他们的驮畜主要是骆驼,装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行走在荒凉的河西走廊与沙漠边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