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对七名陪审员表示歉意,并宣布他们终生无需再出任陪审员。 这一决定在香港司法史上极为罕见,可见此案的残忍程度和对陪审员的心理冲击之大。
八、真相大白的判决
8.1 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
2015年3月20日,经过漫长的审讯,陪审团终于做出了裁决。他们以8比1的多数裁定周凯亮两项谋杀罪名成立,而一致裁定谢臻麒两项谋杀罪名不成立。
对于阻止合法埋葬尸体的罪名,两人均被裁定有罪。陪审团认为,虽然谢臻麒参与了处理尸体的过程,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他直接参与了谋杀。
3月23日,法官司徒冕依例判处周凯亮终身监禁。对于他承认的两项阻止合法埋葬尸体罪,则判处9年4个月监禁,与谋杀罪刑期同期执行。
而谢臻麒因阻止合法埋葬尸体罪被判监1年,但由于他已被还押两年,刑期已经覆盖,故当庭释放。 当听到自己被无罪释放的消息时,谢臻麒喜出望外,甚至激动得无法站立,需要警员搀扶。
8.2 法官的严厉评价
在宣判时,法官司徒冕严厉批评了周凯亮的行为。他指出,周凯亮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他人,而其父母就是"被归咎的受害者",受他报复并被他当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令周凯亮变成了"极危险的人"。
法官还特别强调,周凯亮极其擅长"做戏",他在父母失踪后表现出的"孝子"形象完全是伪装,目的是掩盖自己的罪行。 他指出,周凯亮在作案前后的一系列行为,包括开设Facebook寻亲专页、接受媒体采访、向警方报案等,都是精心设计的表演,旨在误导公众和警方。
此外,法官还对警方的调查手法提出了批评。他指出,谢臻麒的智商较低,而警方在对他进行审讯时连续询问了17小时,导致谢臻麒在极度疲劳和压力下做出了不实供述,这是"不公平的"和"不能接受的"。
九、扭曲心灵的成因剖析
9.1 不堪回首的成长经历
周凯亮为何会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下此毒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从周凯亮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高期望之下。据周凯亮的友人透露,他自小就"活在自己世界",小学时因父母逼令学琴而对父母心生怨恨。 中学阶段,他因情绪问题跟不上学业成绩,和同学难以相处,香港中学会考也失利。
留学澳大利亚的经历对周凯亮来说更是一场噩梦。他在那里多次遭受歧视和欺凌,甚至被黑人"见一次打一次"。 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回到香港后,周凯亮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屡屡受挫,感情生活也一片空白。他曾在多份工作中表现不佳被解雇,最终沦为"啃老族"。 这种长期的失败感和自卑感逐渐积累,最终转化为对父母的怨恨。
9.2 扭曲的认知与价值观
周凯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存在严重扭曲。他将自己的失败完全归咎于父母,认为是父母的基因导致他身材矮小,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他无法适应社会,是父母的"吝啬"导致他无法在股市中翻身。
他甚至在与表姐的谈话中表示,自己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包括被同学欺负、找不到女朋友等。 这种将个人责任完全推卸给他人的思维方式,使他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的问题,也无法找到积极的解决途径。
此外,周凯亮对希特勒的崇拜也反映了他扭曲的价值观。他研究希特勒的着作和电影,认同其极端思想,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反社会倾向。
9.3 致命的友情与教唆
谢臻麒在这起案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周凯亮的朋友,他不仅没有阻止周凯亮的错误想法,反而怂恿他"自杀不如杀人",直接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谢臻麒自己也有一段不幸的经历。他曾在新西兰被女友骗光钱财,回港后尝试过三次自杀,虽然获救但脑部受到永久损伤。 这些经历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形成了"过得一日得一日"的消极态度。
两人同病相怜,成为朋友,经常分享彼此的不幸。谢臻麒多次安慰周凯亮,希望他不要对人生感到绝望。 然而,这种友谊最终走向了歧途,导致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案要案详情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