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鸟巢”的焰火点亮全球目光,当狂欢的声浪席卷神州大地,在远离聚光灯与喧嚣的西北戈壁深处,代号“东风”的航天基地,却沉浸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之中。这里没有五彩斑斓的灯光,没有万众欢呼的声浪,只有无边的暗夜、亘古的寂静,以及一种内敛到极致、却更加灼热的期待。
基地内部,尤其是位于核心区域的飞行控制中心以及各分系统指挥所,灯火通明,如同散落在黑色天鹅绒上的钻石,冷静而执着地闪烁着。这里的空气仿佛被压缩过,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精密仪器散热、咖啡因以及高度专注人类气息的味道。键盘敲击声、低沉的通讯指令声、设备运行的轻微嗡鸣,构成了这里特有的背景音律。
林卫东坐在材料与工艺分系统监控室内,面前是多块显示屏,实时呈现着他所负责的新型舱外航天服材料关键部件的地面模拟数据,以及与“神舟七号”飞船整体测试相关的部分遥测参数。他的背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跳动的数字和曲线,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的蛛丝马迹。
窗外,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戈壁之夜,遥远的天际线与漆黑的夜空融为一体。与北京那边传来的、隐约可通过内部网络感知到的奥运狂热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正在进行精密手术的无菌室。他知道,此时此刻,全国绝大多数人的心都被“鸟巢”牵动,但他和同事们的心跳,却与几百公里外发射架上那枚蓄势待发的“神箭”同频。
“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与之前的神舟任务不同,这一次,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打开舱门,迈出飞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太空行走(出舱活动)。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突破出舱活动技术的至关重要一步,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事,甚至因其蕴含的高风险和高技术含量,而更加牵动人心。
“林总,各监测点数据正常,材料性能稳定,未见任何疲劳或退化迹象。”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向他汇报,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干涩。
“继续监测,重点关注跨昼夜温变循环下的数据波动。”林卫东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他深知,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在极端太空环境下的“生命堡垒”,其材料的每一丝性能,都关乎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关乎着任务的成败。他不能有丝毫大意。
监控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赵庆兰端着一个小保温壶和一碟点心走了进来。她知道丈夫和同事们今晚必定通宵达旦,特意准备了夜宵。她没有多说话,只是将东西轻轻放在旁边的桌子上,对着林卫东投去一个关切的眼神。林卫东微微点头,示意她放心。这种默契,早已融入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常之中。赵庆兰悄然退出,不打扰这份凝结的专注。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的老者,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木制手杖,缓缓走进了监控室。他是基地里人人敬重的刘工,是参与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元老之一,几天后就要正式退休了。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安心在家休息,等待荣休的时刻,但他却坚持要在控制室度过这个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夜晚。
“刘工,您怎么来了?快坐下。”林卫东连忙起身,搀扶刘工坐在自己旁边的椅子上。
“睡不着,心里不踏实,过来看看。”刘工摆了摆手,目光却早已落在那些闪烁的屏幕上,落在象征着“神舟七号”的那枚火箭模拟图上。他的眼神复杂,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感。
控制室内暂时陷入一片寂静,只有设备运行的微弱声音。刘工久久地凝视着屏幕,仿佛能穿透那虚拟的图像,看到几十公里外,巍然矗立在发射架上的真实箭体。良久,他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和一种沉淀已久的感慨:
“卫东啊,”他轻声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林卫东,对房间里的所有人诉说,“看着它,我就想起了当年……想起咱们搞‘东方红’的时候。”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越了时空:“那时候,要啥没啥啊。计算靠算盘,画图靠手绘,材料不过关,我们就一遍遍试验,失败了再来。住在干打垒的土房子里,喝着带沙子的水,就凭着那么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硬是把那颗‘星’送上了天……那一声《东方红》乐曲响起来的时候,我们这群大老爷们,抱在一起哭啊……”
刘工的声音有些哽咽,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
“后来,返回式卫星,长二捆,载人航天……一步一步,跌跌撞撞,但从来没停下过。”他的目光重新聚焦在屏幕上,“从听着《东方红》在太空响起,到看着杨利伟上天,再到如今……咱们的航天员要打开门,走到太空里去了……”
他转过头,看着林卫东,眼中闪烁着泪光,但更多的是无比的自豪和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江奔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