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资金池的设立、项目的筛选标准,都还在制定和论证过程中。”李主任面露难色,“‘四万亿’是国家的顶层设计,落到我们地方,尤其是具体到某一个企业,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政策扶持也是有导向的,比如偏向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你们做传统外贸的,可能……不是很符合最优先的条件。”
林向洋张嘴想说什么,想提一提自己公司也代理过一些高端音响品牌,算不算沾点“技术”的边,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他知道,这种辩解在冰冷的条文面前,苍白无力。
“那我之前咨询的,那种针对困难企业的应急转贷资金……”他不甘心地追问。
“那个啊,”李主任翻了翻手边的记事本,“申请的企业非常多,额度非常紧张。而且,需要完备的抵押物或者可靠的担保……林总,你们公司的抵押物,之前是不是已经……”
已经抵押给银行了。林向洋默然。他就像一个快要溺水的人,看着岸上的人抛下的救生圈,却发现自己连伸手抓住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离开管委会大楼,南方的冬日阳光明晃晃地照在身上,却带不来丝毫暖意,反而像一种无情的嘲弄。他坐进车里,没有立刻发动,只是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翻腾着的是供应商老张那张因为追款而变得近乎狰狞的脸,是银行王经理那不容置疑的最后通牒,是空荡办公室里那几个留守员工茫然无助的眼神……
* * *
几乎在同一时刻,北方。
凛冽的寒流席卷了这座城市,树枝上挂着冰凌,街道上行人裹紧大衣,行色匆匆。然而,在707所那栋不起眼的灰色大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几乎感觉不到窗外的昼夜交替。服务器机柜发出低沉的嗡鸣,指示灯如同繁星般不停闪烁,空气中弥漫着微微发热的电子元件和咖啡混合的独特气味。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架构图,打印出来的代码和数据纸散落在桌面的各个角落。
林雪和徐航,以及他们团队的成员,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不知多少个日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倦容,但眼睛里却燃烧着一种亢奋的火焰。
“航哥,北斗二号导航信号的抗干扰算法模拟通过了!新方案的误码率比之前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工程师,从电脑屏幕前猛地抬起头,兴奋地喊道,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徐航立刻从自己的工位站起身,大步走过去,俯身仔细查看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林雪也闻声凑了过来。
“好!干得漂亮!”徐航用力拍了拍年轻工程师的肩膀,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把详细数据记录下来,写入测试报告。小雪,看来我们基于‘四万亿’政策风向,提前布局加强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预研方向是对的。国家对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就需要我们这些‘基础中的基础’——高精度、高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
林雪点点头,嘴角勾起一丝浅笑,但眼神依旧冷静:“这只是第一步。民用领域对成本、功耗和集成度的要求更苛刻。接下来要攻克的是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多路径效应抑制问题。我们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她走到另一台工作站前,调出新的数据图表,快速敲击着键盘。她的思维高速运转,完全沉浸在技术突破带来的挑战与快感中。外界金融海啸的呼啸,在这里被转化为了服务器风扇的背景音,以及屏幕上跳动的、代表进展与希望的数据流。
这里感受不到“寒冬”。相反,国家宏观政策的“暖风”,因为领域的战略前沿性,仿佛通过某种特殊管道,被优先、加倍地输送到了这间实验室。项目经费更加充裕,上级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团队成员的士气高涨。他们谈论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攻关”、“突破”、“引领”。
这是一种被宏大叙事包裹和驱动的“热火朝天”。国家的巨轮在调头,他们,正是这艘巨轮在突破风浪时,需要全力保障和强化的重要引擎之一。
中午,团队成员轮流去食堂吃饭。徐航帮林雪带了一份回来,放在她的桌边。
“先吃点东西,休息一下。你看你,黑眼圈都快掉地上了。”徐航看着妻子专注的侧脸,心疼地说。
林雪“嗯”了一声,目光却没离开屏幕,手指仍在键盘上飞舞,过了好一会儿,才仿佛处理完一个阶段性任务,长长舒了口气,端起已经微凉的饭菜。
“时间不等人啊。”她一边吃一边说,“国家投入这么大,期望这么高,我们慢一步,可能就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被动。必须抢在时间前面。”
正说着,林雪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她瞥了一眼来电显示,是林向洋。
她拿起手机,对徐航做了个口型“小叔”,然后接通了电话,语气尽量放得轻松:“喂,小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江奔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