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馆经历了一场深沉厚重的精神洗礼后,林家三人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新的能量。林帆嚷嚷着的“饿”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像是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们从“东方之冠”的红色荫蔽下,重新拉回了浦江两岸那片充满异域风情与科技奇观的“万国建筑博览园”。
填饱肚子成了首要任务。他们并没有去昂贵的餐厅,而是在园区内一处集中了世界各地风味小吃的“美食广场”解决了午餐。林帆对土耳其的烤肉卷饼赞不绝口,林向洋和陈静则分享了一份意大利面和一份日式拉面。简单的餐食,却让他们舌尖上率先进行了一场“环球旅行”,这更激发了他们对各个国家馆的探索欲。
“爸爸,我们接下来去那个!像大飞碟的!”林帆嘴里还嚼着烤肉,就迫不及待地指向远处一个巨大的、紫罗兰色的蚕茧状建筑——日本馆。
“好,就去看看小帆说的‘大飞碟’!”林向洋笑着应允。他心中的商业本能也在隐隐驱动,很想看看这些发达国家,除了中国馆展示的宏大叙事外,又在用怎样的技术和理念吸引世界的目光。
排队进入日本馆,内部的氛围与中国馆的磅礴大气截然不同,更注重精致、雅致和未来感。他们经历了一场关于未来生活的视听盛宴,展示了如何通过尖端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真正让林帆兴奋得尖叫的,是出口处与智能机器人的互动环节。
一个身着和服、面容精致仿真的女性机器人,能够流畅地进行多种语言的简单对话,还能做出细腻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当机器人用清晰的中文对林帆说“小朋友,你好,欢迎来到日本馆”时,林帆瞪大了眼睛,又惊又喜,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碰机器人的“手”。
“爸爸,她是真的吗?她会思考吗?”
“她是很厉害的机器,按照人设定的程序做事。”林向洋解释道,心中却同样震撼。这种将高科技融入生活场景、注重互动体验的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仅是展示技术,更是展示一种技术服务于人、甚至赋予情感连接的可能。他想起了自己仓库里那些冰冷的音响器材,是否也能赋予它们更多的“互动”和“体验”价值?
从日本馆出来,他们直奔那个传说中需要排队四小时以上的“月亮船”——沙特馆。巨大的流线型船体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排队的煎熬在进入馆内核心区域——一个全球最大的IMAX三维影院时,瞬间化为乌有。
他们站在传送带上,被巨大的环形屏幕彻底包围。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沙特阿拉伯,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空翱翔,俯瞰着壮丽的沙丘和绿洲;下一刻又潜入红海之底,与五彩斑斓的珊瑚和鱼群共舞。视觉的冲击力无与伦比,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让所有排队时的抱怨都烟消云散。
“太……太厉害了!”陈静紧紧抓着扶手,忍不住低呼。连林向洋也屏住了呼吸,这种纯粹依靠视觉和空间设计带来的极致体验,让他意识到,吸引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功能,更是独一无二的、难以复制的感官享受。这对于他思考未来商业模式,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与沙特馆的感性震撼不同,德国馆“和谐都市”则带来一种理性的、精密的力量之美。场馆外观的金属质感就昭示着其工业底色。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名为“动力之源”的巨大金属圆球,重达1.23吨,悬浮在空中,能够根据台下观众的集体呼喊声的大小和方向进行摆动和旋转,甚至能模拟画出地球的经纬线。
当全场观众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齐声呐喊,看着那颗巨大的金属球应声而舞,精准回应时,林向洋感受到的是一种集体力量与精密控制完美结合的震撼。
“这就是工业4.0的隐喻吗?”他暗自思忖,“通过数据(声音)的采集和反馈,实现对复杂系统(金属球)的精准控制。未来的制造业,恐怕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更智能,更柔性,更响应需求。” 他想起了自己那间小加工厂里老师傅们依靠经验的生产模式,与眼前这代表着未来工业图景的“动力之源”相比,差距何止千里。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再次袭来。
带着各国科技文化带来的冲击,他们最后来到了备受瞩目的美国馆。与德国馆的硬核工业风不同,美国馆更侧重于展示其文化和价值观。他们观看了一部名为《花园》的短片,讲述一个小女孩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一片废弃的城市角落变成美丽花园的故事,传递着乐观、创新和合作的精神。
从放映厅出来,在休息区,林向洋一家与一对年纪相仿、看起来是来自欧美的夫妇相邻而坐。对方先生看到林帆手里拿着的“海宝”和中国馆的纪念徽章,友好地用英语打招呼:“嗨,你们好。你们的徽章很漂亮,是来自中国馆吗?”
林向洋的英语还算流利,笑着回应:“是的,我们刚从中国馆过来。你们呢?觉得美国馆怎么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江奔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