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上,当夜卧早起,顺应昼长夜短的自然规律,但忌大汗淋漓之后立即冲淋冷水或直吹猛烈的电扇、穿堂风,因此时腠理大开,邪气易侵。情志上当力求宁静淡泊,‘使志无怒’,勿因天热而心烦气躁,致使肝火妄动,耗伤心阴。如此调摄,方能在‘春夏养阳’(顺应春生夏长之气)的大原则下,不忘为‘秋冬养阴’(顺应秋收冬藏之气)打下坚实基础,使人体阴阳的转换得以平和、顺遂,安然度过炎夏。”
祖父的话语,如同今夜清晰可见的星河轨迹,在林闻溪心中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妙的生命运行图景。他不仅理解了夏至养生的具体方法,更开始领悟其背后“天人相应”、“阴阳互根”、“物极必反”的深刻哲理。
祖父更进一步,将这一“阴阳转化”的法则引申至更深奥的医理辨析与临证治疗之中,语气变得愈发深邃:“溪儿,此理贯通医道,至关重要。譬如诊治高热病人,当其热势鸱张,体温灼手,面红目赤之时,有时反而会出现四肢厥冷、甚至瑟瑟恶寒的‘热深厥深’之象。此便是阳极似阴,真热假寒之危重证候。盖因邪热极盛,深伏于内,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若医者不察,见其四肢冷、恶寒而误辨为寒证,妄用附子、干姜等大热之药,无异于火上浇油,必致病情急剧恶化,甚或危及生命。”
“又如,诊治久病体弱、一派虚寒征象的病人,虽需温补,然用药亦不可过于燥烈急切,如滥用人参、鹿茸等峻补之品。需防患者虚弱的身体‘虚不受补’,反而壅滞气机,滋生他变;或出现‘阴阳格拒’之象,即虚极的机体对补药产生排斥反应。此时,往往需要在温补药中,佐以少量滋阴之品(如熟地、麦冬),或甚至反佐极小量的寒凉药(如黄连、知母),以作引导,沟通阴阳,以期达到阴阳和合、缓缓收功之效。此间‘物极必反’、‘阴阳转化’、‘阴阳互根’之理,犹如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医者穿越复杂的病情迷雾,其重要性,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始终,须臾不可离,需你用一生去细细体悟、反复验证。”
夜风渐凉,阁楼下的院落里,草丛中传来几声清脆的虫鸣,更衬出夜的宁静与深邃。林闻溪仰望星空,又回想白日那几乎要将万物融化的炽热阳光,心中对“阴阳”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不再仅仅是书本上抽象的寒热属性划分,或简单的脏腑对应关系,而是活生生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宇宙根本法则。他明白了,最高明的医者,不仅要能精准地辨识当前的“证”,更要具备洞察先机的智慧,能够预见到气机发展的趋势,防微杜渐,把握先机,在疾病的转折点上给予关键性的引导。
夏至之夜,在这极阳生阴、天地之气悄然转折的玄妙时刻,林闻溪的医道感悟,也如同那夜空中新生的星芒,悄然提升至一个能窥见宇宙节律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新境界。祖父那融入星空的背影,和那番如星河般璀璨的教诲,永远地烙印在了他的心底。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针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