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让他坐下,仔细诊察。舌红少津,苔薄而干,脉浮细而略数。祖父对林闻溪低语:“你看此君,素来伏案劳心,阴血易亏,肺阴本不足。如今秋燥之气袭来,内外相合,如同干柴遇火星,故肺燥之象显着。治之之法,非见咳止咳,而当以润燥滋阴为本,佐以宣降肺气,恢复其正常功能。”他提笔调整前日的方剂,在清燥救肺汤的基础上,稍减桑叶、石膏等清宣之品的分量,增入了更多的天冬、麦冬、天花粉以增强滋阴润燥之力,并加入瓜蒌仁润肠通便,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则肺气降。同时嘱咐李先生,可常用雪梨去核,填入川贝母粉,隔水蒸熟食用,以作辅助食疗。
“然,立秋之初,尤需注意,”祖父话锋一转,带着提醒的意味,“此时暑热余气未完全消退,民间谓之‘秋老虎’,空气中湿度虽减,但偶有湿热反弹。且人体经过长夏,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故饮食润燥,不可骤然大滋大腻,如过早大量食用过于黏腻的阿胶、熟地或油腻的补品,以免滋腻碍胃,助长残留的湿邪,导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宜清补相兼,循序渐进,如粥中加百合、银耳,汤中放杏仁、山药,既润燥又不滞脾。起居上,可逐渐调整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渐长的趋势。锻炼亦不宜再追求大汗淋漓,以免伤阴耗阳,微汗即可,重在舒展筋骨,调和气血。”
林闻溪慢慢品着杯中温润的罗汉果茶,那清甜之感仿佛不仅滋润了喉咙,更浸润了他的心田。他听着祖父由一片落叶、一盆残花引申开去,讲到天地气机的转换,再到人体肺脏的生理特性、燥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具体治则方药和日常养生的细微调整,思路清晰,层层递进。他明白了,季节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中蕴含着“阳消阴长”、“由放转收”的深刻规律。养生治病,也需具备这种洞察先机的智慧,灵活调整策略,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感知着风向与水流的细微变化,沉稳地引导生命之舟,平稳地从夏日的奔放江河,驶入秋季的深沉静流。祖父那从容安详的气度,以及对自然与人体微妙变化的精准把握,如同这初秋的晨光,清明而温暖,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针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