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发现令人振奋:卫分证患者多处于感染早期,细菌数量较少;气分证患者多有菌血症,白细胞显着升高;营分证患者开始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血分证患者则已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更令人惊讶的是,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卫分证阶段,中药疏风清热解毒配合西药早期抗菌;气分证阶段,清气解毒配合强效抗菌;营分证阶段,清营凉血配合支持疗法;血分证阶段,凉血散血配合抢救措施。
一个月后,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医学堂的这项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卫生局的表彰。
期末的传染病学考试中,有道题目是“试述细菌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异同与联系”。林闻溪在答卷上写道:
“细菌学说见病原之形,温病学说察人体之变;一重外因,一重内因;一讲特异治疗,一讲辨证论治。然二者皆探索疾病规律,可互为补充。知细菌而不知人体反应,如知敌而不知己;知证候而不知病原,如知己而不知敌。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成绩公布那天,麦克莱恩特地找到林闻溪:“你的答卷很有见地。我和陆老商量过了,下学期将开设‘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课程,希望你能担任助教。”
林闻溪惊讶不已:“我?一个二年级学生?” 陆老微笑走来:“学无先后,达者为师。闻溪,你展现的不仅是学识,更是融会贯通的思维。这正是新时代医者所需的品质。”
夕阳西下,林闻溪独自走在医学堂的小径上。回想这几个月的学习,他深深感受到医学的广阔与深邃。细菌学说撼动了杏林,但不是摧毁,而是催生新的生机。
他想起祖父的话:“医海无涯,惟勤是舟;中西之学,皆我桨橹。”
是的,无论是细菌学说的微观世界,还是温病学说的宏观把握,都是医学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医者,不应该拘泥于派别之争,而应该博采众长,为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远处,医学堂的钟声再次响起,清澈而悠远。林闻溪知道,这钟声不仅标志着一天的结束,更预示着中西医结合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针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