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缓缓驶入“鹰巢”基地,厚重的铁门在身后轰然关闭。车厢内,特别行动队的成员们屏息凝神,透过篷布的缝隙观察着这个恶魔巢穴的内部景象。
基地比想象中更加庞大和现代化。整齐的混凝土建筑、纵横的柏油道路、高耸的了望塔,与周围的荒山野岭形成诡异对比。探照灯的光柱在基地内交叉扫射,巡逻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一切井然有序中透着令人窒息的压抑。
“比情报描述的还要严密,”老王压低声音,“这里的守备级别远超普通军事基地。”
卡车在一处仓库前停下。扮演司机的小张与仓库管理员交涉着,其他队员则趁机观察四周环境。
“记住各自的任务,”林闻溪透过微型通讯器提醒,“一组负责绘制地图,二组监听通讯,三组准备采集样本。动作要快,我们只有有限的自由活动时间。”
按照预定计划,队员们以“伤员需要治疗”、“补给需要清点”等理由,分成小组开始侦察。
顾静昭和小李带着“伤员”前往医疗站。这是一栋独立的白色建筑,守备相对宽松。进入内部后,他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的实验室,甚至还有一台当时极其罕见的X光机。
“这里的技术水平远超我们想象,”顾静昭悄声说,“看那些培养箱和离心机,都是最先进的型号。”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在医疗垃圾中发现了大量实验动物的尸体,有些呈现出可怕的畸形和病变。
小李趁机在几个关键位置放置了微型监听设备,而顾静昭则以“检查伤口”为借口,接近了几个看似研究人员的日本人,偷听他们的谈话。
“...第三批样本的毒性已经达标...” “...灵长类实验结果显示肺纤维化速度加快...” “...下周开始野外测试...”
这些只言片语已经足够骇人听闻。
与此同时,林闻溪和老王伪装成后勤人员,推着补给车在基地内行走。他们特别注意那些通风管道和排水系统的走向,这是判断实验室位置的关键。
“看那个建筑,”林闻溪用眼神示意一栋没有窗户的混凝土大楼,“独立的供电系统,特殊的通风过滤装置,很可能是主实验室。”
他们注意到,进入那栋大楼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安检和消毒程序,出来时也要进行全身去污。
“防护级别这么高,说明里面的东西极其危险。”老王凝重地说。
在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蔽的通风口。林闻溪趁机放置了一个微型空气采样器,这将帮助他们分析基地内可能存在的生物制剂。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小张那一组。他们以“检修车辆”为名,接近了基地的能源中心。在这里,他们意外听到两个技工的谈话:
“...地下二层的耗电量突然增加了三倍...” “...那些博士们又在做大型实验了...”
地下二层!这是一个情报中从未提及的重要信息。
小张立即将这个发现通报给全体队员。这意味着基地的规模比预期更大,可能的地下结构带来了新的变数和风险。
侦察过程中,队员们时刻面临暴露的危险。有一次,一队日军士兵突然对伪装的队员产生怀疑,要求查看“伤口”真伪。危急时刻,顾静昭急中生智,用事先准备的假伤口和血浆蒙混过关。
另一次,老王在放置监听设备时差点被巡逻队发现,幸亏小张及时制造 diversion,假装摔倒引开了注意力。
三小时的有限自由活动时间很快过去,队员们陆续回到卡车附近,交换着各自的情报。
“医疗站发现高度疑似生物制剂的样本。” “能源中心证实有地下结构,可能深达三层。” “监听到明天上午有一次大型运输行动,可能是转移制剂。”
这些信息零碎但宝贵,逐渐拼凑出基地的运作情况和薄弱环节。
然而,最大的挑战出现了:按照原计划,他们应该在完成侦察后立即撤离,但新发现的地下结构意味着可能还有更多未知的危险。
“我们必须探查地下区域,”林闻溪决断道,“否则无法完全评估风险。”
但如何进入高度戒备的地下区域?队员们面临两难选择。
就在这时,运气再次降临:基地广播通知,因某项实验需要,临时招募“志愿者”参与测试,报酬优厚。
“这是一个机会!”小张眼睛一亮,“我们可以伪装成志愿者潜入地下。”
但这个方案风险极大:志愿者很可能直接暴露在危险制剂中,而且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份核查。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由林闻溪、小张和另一名日语流利的队员尝试应聘,其他人则做好应急准备。
应聘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基地似乎急需实验对象,只做了基本身份核查就录用了他们。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看到已经有不少中国劳工和战俘被集中起来,显然都是“志愿者”的来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针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