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百次试验,他们终于配制出一种相对安全的麻醉合剂,虽然效果不如现代麻醉剂,但至少能让手术在相对人道的条件下进行。
就在团队逐渐适应土法医疗时,一个新的危机爆发了:边区出现疑似霍乱疫情!患者上吐下泻,脱水严重,死亡率极高。
“必须立即控制疫情!”林闻溪紧急部署,“但我们的药品根本不够。”
常规治疗霍乱需要大量补液盐和抗生素,这些都是边区极度缺乏的。团队不得不再次发挥创造力。
补液盐可以用食盐和糖土法配制,但抗生素完全没有替代品。绝望中,林闻溪想起古籍中记载的“治霍乱方”。
“葛根芩连汤,”他翻出古籍,“记载对‘热毒痢’有奇效,也许可以试试。”
没有其他选择,团队只能大胆尝试。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古方竟然真的有效!虽然不能完全替代抗生素,但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中医药是个宝库,”林闻溪在疫情总结会上说,“我们只是刚刚开始认识它的价值。”
疫情过后,团队开始系统整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经验。他们编写了《边区常见病中医防治手册》,用通俗语言配以插图,即使不识字的群众也能看懂。
最创新的是建立了“流动药坊”制度。组织骡马队携带简易制药设备,深入各个村庄现场制药,既保证药效又避免运输损耗。
“这是我们的‘移动药厂’,”林闻溪自豪地说,“虽然简陋,但能救命。”
然而,封锁的压力始终存在。日军显然注意到边区的医疗自救行动,开始有针对性地破坏草药种植地和制药点。
一次,团队辛苦建立的山区药圃被日军焚毁,多年收集的珍稀药苗毁于一旦。
“他们想从根本上扼杀我们,”顾静昭看着被毁的药圃泪流满面,“连最后的生路都要断绝。”
面对这种残酷,团队没有屈服,反而想出了更隐蔽的方法:将药圃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个村庄的房前屋后;在岩缝中种植珍稀药材;甚至利用日军的盲区,在封锁线附近种植...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林闻溪指着一张地图,“日军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种药。”
更大的突破来自对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系统调查,团队发现边区许多看似普通的物产都有医疗价值:某种黏土可以替代石膏固定骨折;某种树皮熬制的胶液可以作为缝合线;甚至某种昆虫的分泌物具有抗菌作用...
“大自然给了我们一切需要的,”老药农感慨地说,“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发现。”
寒冬渐渐过去,春天来临。当第一批新药苗破土而出时,团队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仪式。
“我们可能仍然缺医少药,”林闻溪对全体成员说,“但我们不再无助。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春分那天传来:通过地下渠道,团队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一批国际友人被他们的自救行动感动,设法送来了一些关键设备和书籍。
“这是最新的微生物学着作,”顾静昭捧着一本英文书如获至宝,“还有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玻璃器皿!”
这些物资如同久旱甘霖,大大提升了团队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外面的信息和希望。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我们的努力,”林闻溪读完来信说,“虽然援助有限,但至少我们不再孤单。”
基于新获得的知识和设备,团队开始改进土法医疗。他们建立了更规范的制药流程,开发了更精确的剂量控制方法,甚至尝试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我们要土洋结合,”林闻溪提出新理念,“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提升传统医学。”
夏日来临,边区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会议:各个根据地的医疗代表齐聚延安,交流自力更生的经验。代表们带来的土办法五花八门,但都凝聚着基层智慧的结晶。
“我们用发酵的酸菜水做消毒剂,”一位代表分享,“虽然味道难闻,但效果不错。” “我们发现某种蚂蚁巢穴的泥土能止血,”另一位代表说,“现在每个卫生员都随身携带。”
林闻溪听着这些分享,眼中闪着泪光:“看,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相信和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会议决定编写《边区医疗卫生自力更生手册》,收集和推广各种土办法。这本书后来成为各根据地的宝贵财富,挽救了许多生命。
封锁依然严峻,但边区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完全依赖外援的医疗荒漠。在这片土地上,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正在孕育:既扎根传统智慧,又吸收现代科学;既依靠专业力量,又发动人民群众。
夕阳西下,林闻溪站在新开辟的药圃前,望着远处起伏的群山。手中捧着一把泥土,里面混合着草药种子和希望。
“封锁可以阻断物资,但阻断不了智慧和勇气,”他对身边的团队成员说,“我们用自己的方式,闯出了一条生路。”
远处,延河水在夕阳下闪着金光,静静流向远方。在这片经历过封锁和困苦的土地上,希望正如春天的野草,顽强地生长,不可遏制。
实验室的灯光再次亮起,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封锁突破历万险,但他们已经不再恐惧。因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而未来,正在他们手中悄然绽放。
《针途》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针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