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陈老栓突然喊道,“我爷爷当年是史官,记载过你的冤案,皇上后来还追封你为‘文忠公’,你怎么会不知道?”
柳清玄的虚影愣住了,怨气渐渐消散,蓝光也弱了下去。孙六见状,急得大喊:“柳清玄!别听他们的!只要你借尸还魂,就能做天下第一的文人!”他掏出一把匕首,就要往自己胸口刺——想让柳清玄附在自己身上。
“孽障!”济公猛地扇动蒲扇,金光击中孙六的手腕,匕首掉落在地。广亮趁机冲上去,一禅杖将孙六打倒在地,衙役立刻上前将他绑住。
柳清玄的虚影看着孙六被擒,又看了看满地的古砚,长叹一声:“我执念太深,竟被小人利用,差点害了无辜之人。”他对着济公深深一拜,“多谢活佛点化,我终于可以安心入轮回了。”说完,化作点点金光,消散在空气中,地上的古砚也失去了蓝光,恢复了普通砚台的模样。
被蛊惑的读书人纷纷清醒过来,王公子的父亲握着济公的手,感激地说:“活佛,都怪我太想让儿子中状元,才买了这邪物,以后我再也不逼他了。”
济公笑着摆手:“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功名。只要心怀正气,就算用普通的砚台,也能写出好文章。”
处理完破窑的事,已是黄昏。夕阳透过窑口,给地上的古砚镀上了一层暖色。陈老栓捧着几方古砚,不好意思地说:“活佛,这些砚台虽然没了怨气,但也是前朝的文物,我想把它们捐给灵隐寺,让后人记住柳清玄的教训。”
济公点头应下:“好,就放在寺里的藏经阁,让僧人日日诵经超度,也算化解柳清玄最后的执念。”
返回灵隐寺的路上,广亮和尚揉着肚子:“济公,折腾了一天,咱是不是该回寺里吃斋饭了?方丈说伙房炖了素汤,还蒸了馒头!”
济公却摇着头,指向城南的方向:“先去柳清玄的坟地看看,他漂泊了这么久,得去给他烧柱香。”
众人跟着陈老栓提供的线索,找到柳清玄的墓——就在城南的乱葬岗里,墓碑早已断裂,坟上长满了野草。王公子主动拿出银子,让家丁重新修墓立碑,陈老栓则在坟前摆上笔墨纸砚,轻声道:“柳大人,您的冤屈昭雪了,以后再也没人会打扰您了。”
济公念了段往生咒,金光笼罩着坟墓,柳清玄的虚影再次出现,对着众人拜了拜,彻底消散。
返回灵隐寺时,月亮已经挂上树梢。寺里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方丈站在大雄宝殿门口等候,见济公回来,合十道:“济公,此次你化解了柳清玄的怨气,又擒住了孙六,真是功德无量。这些古砚沾染了怨气,需在藏经阁供奉七七四十九天,才能彻底净化。”
济公嘿嘿一笑:“方丈放心,贫僧会让小和尚们日日诵经的。”
禅房里摆着斋饭,素汤冒着热气,馒头散发着麦香。广亮拿起馒头就往嘴里塞,必清则给济公盛了碗汤:“师公,您说明天还会有邪祟作祟吗?”
济公喝了口汤,放下碗:“只要有人心存贪念,邪祟就不会消失。不过没关系,有贫僧在,定能护着钱塘县的百姓。”他拿起破蒲扇,扇了扇风,眼中满是笑意。
夜深了,灵隐寺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与街头的虫鸣声交织在一起。钱塘县的读书人们纷纷把古砚送回文宝斋,陈老栓则把砚台都捐给了灵隐寺,自己重新做起了正经的古玩生意。
济公站在禅房的窗前,望着天边的明月,嘴里哼着小调:“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他知道,这世上还有许多冤屈等着化解,还有许多邪祟等着铲除,但只要他的破蒲扇还在,佛珠还在,就会一直走下去,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窗外的月光洒在藏经阁的窗户上,亮得像白昼。济公打了个哈欠,躺到床上,很快就响起了呼噜声。在他的呼噜声中,灵隐寺睡得格外安稳,就像被他守护的钱塘县一样,在春夜的静谧里,静静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第二天一早,阳光洒进禅房。济公被敲门声吵醒,打开门一看,陈老栓和王举人带着一群读书人,捧着笔墨纸砚赶来:“活佛,我们想在灵隐寺办个‘读书明理’的讲堂,让孩子们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功名,是为了做个好人。”
济公笑着点头:“好主意!贫僧这就去跟方丈说,把寺里的禅房腾出来给你们用。”
读书人欢欢喜喜地走了。广亮和必清凑过来,看着地上的笔墨纸砚,笑着说:“师公,没想到一场邪祟作祟,倒让钱塘县的读书人明白了道理,也算是好事一桩。”
济公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善恶本就一线间,只要能及时醒悟,再大的错也能弥补。走,去藏经阁看看那些古砚,别让小和尚们偷懒。”
三人走进藏经阁,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满架的古砚上,砚台泛着温润的光。小和尚们正在诵经,声音洪亮而虔诚。济公拿起一方砚台,摸了摸砚池,嘴角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毕竟,他是济公,是那个鞋儿破、帽儿破,却总能让人迷途知返的活佛。
喜欢活佛济公第四部请大家收藏:(m.20xs.org)活佛济公第四部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