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日大朝,奉天殿内旌旗蔽日,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气氛庄严肃穆。吴铭作为区区七品御史,位置靠后,几乎淹没在青袍官员的海洋里,只能透过人缝隐约望见御阶上那抹明黄色的身影。
他手心微微出汗,那份关于钱法的奏疏,如同揣着一块烙铁。内心OS:「大型项目答辩现场,台下全是行业资深大佬(很多还是竞争对手),甲方爸爸坐在最上面…这阵仗,比给世界五百强董事会做汇报刺激多了。」
朝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各部院依次奏事,多是些粮饷、边防、礼仪之类的常规议题。吴铭听得有些心不在焉,全部心神都在等待那颗不知道会不会炸响的雷。
终于,轮到了都察院奏事。一位副都御史出列,禀报了几件地方官员风纪小事。就在吴铭以为今天没自己什么事时,御座上的朱元璋忽然开口了,声音洪亮,穿透整个大殿:
“林风宪,咱记得你们都察院还有个小子,写了份关于钱法的条陈?说得还有点意思。他人呢?叫出来咱问问。”
霎时间,无数道目光如同探照灯般唰地扫向都察院队列后方,聚焦在吴铭身上。
吴铭心脏猛地一抽,赶紧深吸一口气,出列小跑上前,重新跪倒在御阶之下:“臣监察御史吴铭,叩见陛下!”
“起来回话。”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你那折子里说,市面上缺银子,弄得买卖都不好做,老百姓怨声载道。还说什么…海外有银山?仔细跟咱说说,也跟诸位臣工都说说。”
「来了!终极答辩开始!」吴铭定了定神,将准备好的说辞清晰道出:“回陛下,臣近日走访市井,确见白银难得。商贾交易,往往因银钱不足,或是成色、轻重不一,纷争不断。甚至有以物易物之倒退景象。长此以往,货物难以流通,税赋征收亦多不便,于国于民,皆为不利。”
他话音刚落,文官队列中立刻响起一声冷哼。一位身着二品绯袍的老臣迈步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户部尚书,有本奏!”
朱元璋抬了抬下巴:“讲。”
户部尚书先是冷冷地瞥了吴铭一眼,然后面向御座,慷慨陈词:“陛下!此子之言,实乃危言耸听,舍本逐末之言!臣执掌户部,深知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朝廷首要之务,在于劝课农桑,积蓄粮秣,而非鼓噪银钱之事!所谓白银短缺,不过疥癣之疾,若依此子之言,重商逐利,岂非动摇国本?致使天下百姓皆弃农从商,田地荒芜,届时颗粒无收,纵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
又一位翰林学士出列附议:“陛下,尚书大人所言极是!圣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政者,当导民以义,岂可倡言牟利?海外之事,虚无缥缈,倭国更是化外蛮夷,与之交通,有损天朝体统!且海禁乃朝廷国策,岂容轻议?此子之言,实乃惑乱人心!”
几位言官也纷纷出列,引经据典,痛心疾首地批判吴铭“与民争利”、“妄启边衅”、“背离圣人之道”。
一时间,吴铭仿佛成了朝堂公敌。无数道指责的目光和话语如同箭矢般射来。
内心OS:「果然来了!传统派的火力全开!扣帽子水平一流!必须稳住!」
他深吸一口气,等几位老臣发言稍歇,才不卑不亢地躬身回应:“陛下,各位大人所言,重农固本,确是至理。然学生…臣并非主张弃农经商。”
他巧妙地将争论拉回具体问题:“臣之本意,乃是农、工、商三者,犹如人之四肢,缺一不可。农夫产出米粮,工匠制出器物,若无商贾流通,则北地之粮难至南疆,南方的器物亦难达北地。如今困局在于,流通之血脉——银钱——不畅,致使四肢运转不灵,此非小事,实关乎民生国计。”
他看向户部尚书:“尚书大人担忧百姓弃农,乃是老成谋国之言。然臣以为,若市面繁荣,百工兴盛,则农户之余粮、女工之纺织,皆可售出换取银钱,改善生计,其务农之心只会更坚,岂会轻易弃之?此乃相辅相成之事。”
接着,他又看向那位翰林学士:“大人所言君子之义,臣亦深以为然。然治国非空谈义理,需切实际。让百姓安居乐业,仓廪充实,本身便是大义。至于海外倭国…”
他顿了一下,决定将林御史修改后的委婉说辞抛出:“…其地有银之事,亦非臣杜撰,前元典籍确有零星记载。臣提及此事,并非主张立即泛海求利,而是指出世间确有白银丰沛之处,开阔思路,以备将来之需。眼下海禁国策,臣万万不敢有违。”
最后,他再次强调核心建议:“故而臣之浅见,当下之急,首在整顿劣钱,保障官钱信誉。其次,或可于一二府县,试行税粮部分折银征收之策,观其成效。此举既可免去百姓运粮之苦,又可促进银钱流通。其三,规范宝钞,使其能取信于民,辅助银钱。此三策,方为解决眼下困局之务实之举。”
他的这番话,既有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又有具体可行的建议,将争议最大的“通倭”话题轻巧带过,显得务实了许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