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再次沉默,显然在权衡利弊。良久,他缓缓道:“此事关乎国策,非同小可。朕需仔细斟酌。你方才所言,可详细写个条陈上来。记住,要详尽,更要谨慎,尤其涉及海贸之事,需字斟句酌。”
“臣遵旨!谢陛下!”吴铭知道,这事成了大半!至少已经进入了最高决策层的论证阶段。
接下来的日子,吴铭几乎闭门谢客,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关于设立经济特区试行新经济政策的若干建议》的撰写中。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引经据典(虽然很多是牵强附会),数据详实(大量引用大同试点和历史上各朝商业政策得失),逻辑严密,将“特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方案、风险管控写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关于海贸的部分,更是谨慎地包裹在“征收关税”、“怀柔远人”、“获取异域物产(如药材、种子)”的外衣之下。
奏疏递上去后,便如同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吴铭并不焦急。他知道,如此重大的决策,必然需要时间在最高层酝酿、讨论,甚至争论。他耐心地等待着。
果然,数月后,在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上,关于是否在泉州、宁波两地试行“市舶司特区”(名称已悄然变化)的议题,被正式提了出来。
朝堂之上,无疑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反对之声如潮水般涌来,理由依旧是那老一套:“舍本逐末”、“滋长奢靡”、“海防堪忧”、“易生奸宄”……
但这一次,朱元璋的态度明显不同以往。他没有立刻驳斥反对者,而是将吴铭的那份奏疏发给几位核心大臣参阅,并让他们“据实议之”。
更重要的是,太子朱标在仔细阅读了吴铭的奏疏后,明确表示了支持。他认为此法“稳健可控”,“于国于民似有利无害”,值得一试。燕王朱棣也从北平来信,支持在“严控”前提下“通商裕国”,以缓解北疆军需压力。
帝国内部最有权势的两位皇子(尽管朱标是太子)的表态,极大地影响了风向。
经过数轮激烈的争论和妥协,最终,一个大幅缩水但意义非凡的决议形成了:批准在福建泉州府,设立“市舶提举司特区”,试行有限度的海上贸易管理新规,以“怀柔远人,征收课税,采办洋货”为主要目的,由朝廷直辖,福建布政使司协理,都察院派员监察。 内陆特区的构想则暂时被搁置。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泉州特区,虽然权限和范围被严格限制,但这无疑是一个信号!一个显示大明帝国在经济政策上可能做出重大调整的信号!
吴铭得知消息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内心OS:「国家级经济改革试点项目,艰难立项!虽然预算(权限)被砍了不少,scope(范围)也缩小了,但总算把种子种下去了!」
他知道,泉州的星星之火,或许在未来,真的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而他,吴铭的名字,已经深深地与这场静悄悄的经济变革联系在一起。
荣誉伴随着更大的风险,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他未来的道路,注定将与这艘古老的帝国巨轮,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驶向未知的深水区。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