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妙锦关系的明朗化,如同给吴铭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他在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中,有了更坚实的后盾和更明确的目标。然而,时代的洪流从不因个人的儿女情长而停滞。一项规模空前的国家战略任务,很快压到了他的肩上,也再次改变了他的工作重心。
洪武皇帝朱元璋,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和内部整顿,决心对北元残余势力发动一次决定性的强大军事打击,以彻底解除北疆威胁,实现天下一统。大规模的北伐,已如箭在弦上。
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动,整个国家都要为之服务。尽管吴铭的主要职责仍在太医院和“经济特区”的筹划上,但他之前在大同展现出的卓越后勤组织能力和经济头脑,以及他与军方(尤其是徐达、朱棣)的良好关系,使他不可避免地再次被推到了前台。
这日,皇帝召集群臣,正式商议北伐方略。奉天殿内,气氛肃杀而激昂。武将们摩拳擦掌,期待着建功立业;文官们则面色凝重,计算着这场大战将要消耗的巨额钱粮。
兵部尚书首先禀报了初步的兵力调动和进军路线规划。户部尚书则跟着报出了一连串令人头皮发麻的数字:需要动员的民夫、需要征调的粮草、需要准备的军械马匹、需要预备的赏银抚恤……
每一项都需要海量的人力物力支撑。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听着,目光扫过群臣:“北伐乃国之大事,关乎社稷安危,不容有失。粮饷后勤,更是重中之重。户部、工部、兵部,需通力协作,确保大军供给无虞。”
他顿了顿,目光忽然落在站在后排的吴铭身上:“吴铭。”
“臣在!”吴铭心中一凛,出列躬身。
“你在大同打理后勤,颇有些章法。此次北伐,粮秣转运、军械补充,事务繁杂。朕命你协理户部,专司北伐大军部分粮饷辎重的统筹调度之责,尤其要保障中路大军的供给。你可能胜任?”
这道命令来得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协理户部,看似升了半级,有了实权,但接手的却是个烫手山芋,压力巨大,容易出错。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吴铭身上,有羡慕,有嫉妒,更有幸灾乐祸。谁都清楚,北伐后勤是个火山口,办好了是分内之事,办砸了就是万劫不复。
吴铭深吸一口气,没有任何犹豫:“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好!”朱元璋点点头,“需要什么,可直接向户部、工部调取,若有难处,直接报朕!”
退朝之后,吴铭立刻走马上任。他的“协理”办公室直接就设在了户部衙门内,与一堆堆如山般的账册、公文为伴。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庞大项目,吴铭再次展现了他现代项目经理的特质。
第一,信息整合与可视化。 他没有立刻扎进具体事务,而是要求户部、兵部、工部提供所有相关数据:各省粮仓储备、可征调民夫数量、主要运输路线及里程、现有车辆船只数量、各卫所军械库存状况等等。他带着几个精于算学的书吏,将这些纷乱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绘制成巨大的物资调配总览图和运输路线时序表,挂在墙上,一目了然。
户部那些老官僚何曾见过这种“项目管理看板”,一开始颇不以为然,但当吴铭能迅速指出某地粮储与计划调拨量不符、某段河道运输能力存在瓶颈时,他们才渐渐收起了轻视之心。
第二,流程优化与标准化。 他发现传统的后勤调度效率低下,各部门沟通不畅,文书往来耗时日久。他借鉴了大同的经验,设计了统一的军需申领、发运、接收三联单,规定信息要素和传递流程,减少推诿和差错。同时,强力推行数据日报制度,要求各节点每日汇报粮草起运、到达、损耗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计划。
第三,技术创新与应用。 他注意到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霉变、受潮、被盗)依然严重。他再次提出了“袋装运输”的概念(虽增加了成本,但减少了损耗),并改进了粮袋的缝制方法。他还建议在重要中转节点设立简易的“中转粮库”,加强防潮防盗措施,并尝试小规模使用石灰、草药等进行防虫处理。
第四,人性化考量。 他深知民夫是运输的主力,其状态直接关系到效率。他极力主张保障民夫基本食宿,甚至建议对超额完成运输任务或提出有效建议的民夫给予少量粮食或铜钱奖励(此建议遭到户部强烈反对,认为会增加开支,最终未能全面推行,但在他负责的线路上进行了小范围试点)。
然而,困难远超想象。北伐规模太大,涉及部门太多,利益纠葛复杂。
工部抱怨工匠不足,军械打造不及;户部抱怨各地粮仓空虚,催粮文书如同泥牛入海;地方官府则抱怨徭役过重,民夫征调困难,甚至已有小规模骚动。
吴铭发现自己常常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会议中。各个部门都强调自己的困难,都想尽可能少承担责任,多获取资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