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为朱亮祖求情、辩解的声音甚嚣尘上。
有言:“永嘉侯性情刚烈,定是地方官办事不力,激变军心,侯爷乃不得已而为之!”
有言:“侯爷于国有大功,纵有小过,亦当念其旧劳,从宽处置,以安勋臣之心!”
更有甚者,暗中串联,试图向陛下施压,希望能将此事“大事化小”,最好交由五军都督府内部处理,而非三司会审。
然而,朱元璋的态度异常坚决。他深知此事性质之恶劣已触及皇权底线——武将私自动兵威胁文官,此风绝不可长!他需要借此机会,狠狠敲打日渐骄纵的勋贵集团。而三司会审,尤其是让刚刚办完铁案的都察院参与,正是要向所有人表明他绝不姑息的决心。
旨意下达的第二天,刑部、都察院、锦衣卫三方便召开了第一次会审筹备会议。地点设在刑部大堂,气氛凝重而微妙。
刑部由一位左侍郎牵头,态度谨慎,言语间颇多顾虑,反复强调要“证据确凿”、“程序周全”,显然不愿过度得罪勋贵集团。
锦衣卫这边,毛骧并未亲自到场,只派了一位镇抚使。那镇抚使面无表情,如同泥塑木雕,只听不说,只表示锦衣卫将全力提供案卷、缉拿相关人犯,一副唯皇命是从的姿态。
压力,无形中更多地压在了都察院,压在了吴铭肩上。
“吴副宪,”刑部侍郎捋着胡须,语气委婉,“朱侯爷毕竟是国之勋旧,此事又牵扯军伍地方,错综复杂。依老夫看,是否先由刑部行文广东,调取详细案卷,待证据齐全再…”
“李侍郎此言差矣。”吴铭直接打断了他,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陛下旨意是‘三司会审’,而非刑部主审。广东都指挥使司的急报已是明证,朱亮祖纵兵围衙,众目睽睽,岂是儿戏?此风若长,国将不国!当务之急,是立刻提审已押解进京的朱亮祖及其麾下涉事军官、以及广东番禺知县等相关人证,厘清事实!而非拖延等待!”
他目光扫过刑部侍郎和那位锦衣卫镇抚使:“若刑部觉得为难,或可奏明陛下,都察院愿领衔主审!”
刑部侍郎脸色一僵,连忙摆手:“吴副宪言重了,言重了…老夫并非此意,只是觉得稳妥些好…既然如此,那便依吴副宪之意,即刻安排提审人犯。”
第一次交锋,吴铭以强硬态度压住了刑部试图拖延缓和的意图,确立了会审的基调。
然而,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
提审朱亮祖,过程极其不顺利。
这位沙场老将虽身着囚服,却依旧桀骜不驯。在刑部大堂上,他对自己纵兵围衙之事供认不讳,却毫无悔意,反而咆哮公堂,将责任全部推给番禺知县。
“那狗官欺人太甚!纵容豪强欺压我军中部下家眷,打死打伤数人!老夫前去理论,他竟敢闭门不见!老子打了一辈子仗,还没受过这等窝囊气!围他衙门都是轻的!若依老子当年的脾气,早他娘的带兵踏平那破县衙了!”朱亮祖须发戟张,声如洪钟,仿佛不是来受审,而是来兴师问罪的。
其麾下军官也众口一词,咬定是知县和地方豪强先行动手,他们只是“自卫”和“讨还公道”。
而被围的番禺知县则吓得魂不附体,虽坚持说是朱亮祖部下先挑衅生事,但言语间对朱亮祖极为恐惧,证词也多有含糊矛盾之处。地方豪强那边更是证词混乱,显然双方都有不法之举。
案情变得胶着起来。表面看,似乎是地方军民冲突,各有责任。朱亮祖跋扈不假,但其部下也确实受了委屈。若按此审理,最多判朱亮祖个“御下不严”、“冲动行事”,削爵罚俸了事。这显然是勋贵集团乐于见到的结果。
但吴铭敏锐地察觉到,事情绝非那么简单。朱亮祖的嚣张背后,似乎有一种有恃无恐。而且,广东监察御史密奏中提到的“纵容部下侵扰百姓”、“有人命官司”等事,在此次审讯中完全未被触及。
会后,吴铭私下找到那位锦衣卫镇抚使。
“镇抚使大人,广东方面,除了都指挥使司的军报,锦衣卫可还掌握了其他情况?尤其是关于永嘉侯及其部下的其他不法情事?”吴铭直接问道。
那镇抚使依旧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沉默片刻,才低声道:“吴副宪,毛指挥使有令,锦衣卫只提供与围衙案直接相关的卷宗人证。其他…不在本次会审范围之内。”
吴铭心中冷笑。果然,皇帝虽然要办朱亮祖,但目前只想就事论事,敲山震虎,并不想立刻彻底撕破脸,掀起一场清算所有勋贵的大案。锦衣卫得到了明确的指示。
线索似乎又被限制了。
吴铭回到都察院,眉头紧锁。他知道,如果仅仅围绕“围衙案”本身审理,很难真正撼动朱亮祖的根基,最终很可能雷声大雨点小。
他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一个能将朱亮祖更深层次的罪行暴露出来的突破口。
深夜,吴铭仍在值房翻阅着从刑部调来的、关于此次冲突的所有证词卷宗,试图从中找到蛛丝马迹。徐妙锦不放心,亲自提着食盒来给他送宵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