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所有已查实的罪证、口供、赃物清单,整理成一份厚达数寸的、无可辩驳的结案卷宗。这份卷宗,逻辑严密,证据链完整,足以将潘汝桢、沈荣等主要案犯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完成这一切后,吴铭下令停止深挖,开始准备回京事宜。
临行前,他特意去了一趟城外新建的、由他带来的御史直接管理的粥棚和安置点。看到百姓们终于能吃上饱饭,领到返乡的种子和微薄的路费,脸上重新焕发出希望,他的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这或许,就是他此行最大的意义。
杭州码头,新任布政使率官员相送。场面依旧客气,但多了几分真实的敬畏和疏离。
吴铭登上官船,最后望了一眼这座繁华与罪恶交织的城市。他知道,自己虽然离开,但这场风暴带来的影响,将长久地改变江南的格局。
官船顺流而下,向着南京方向驶去。
吴铭的官船抵达南京码头时,迎接的阵仗远不如他南下时在杭州所经历的那般隆重喧嚣。
没有封疆大吏的集体出迎,没有鼓乐仪仗。只有都察院派来的几名属官、刑部和锦衣卫的几名代表,以及一队安静的护卫兵马。气氛庄重而克制,甚至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审视意味。
这略显冷清的迎接,恰恰折射出朝堂当前对吴铭其人的复杂态度:承认其功,亦忌惮其能,更警惕其“酷烈”之名。
吴铭坦然受之,对此毫不意外。他平静地下了船,与迎接官员简单寒暄后,便直接登上了前往皇城的马车。他没有先回府邸,甚至没有先去都察院述职,而是直接请求觐见皇帝。
乾清宫西暖阁。熟悉的檀香味道,熟悉的那份令人窒息的威压。
吴铭步入阁内,对着御案后那个熟悉的身影,大礼参拜:“臣吴铭,奉旨巡按江南归来,叩见陛下!”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抬起眼,目光如实质般落在吴铭身上,仔细打量了片刻。眼前的年轻人,比南下时清瘦了些,眉宇间多了几分风霜磨砺出的锐利和沉稳,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有神,不卑不亢。
“平身吧。”皇帝的声音平淡,“江南一行,辛苦了。”
“为陛下分忧,臣之本分,不敢言辛苦。”吴铭起身,垂手恭立。
“案子,都了结了?”朱元璋问道,语气听不出喜怒。
“回陛下,首恶潘汝桢及七家通海豪族主犯已押解入京,移交刑部大牢。所有案犯口供、物证、赃款清单均已整理造册,在此呈报陛下御览。”吴铭从怀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疏,由侯太监接过,呈送御前。
朱元璋并没有立刻翻阅,只是用指尖点了点那奏疏:“说说吧。江南如今情形如何?百姓怎么说?那些官儿们,又怎么说?”
这是一个开放而犀利的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办案能力,更是政治洞察和总结能力。
吴铭略一沉吟,从容答道:“回陛下,经此番整治,江南积弊稍清。查没之赃粮赃款已大部用于平价售粮、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目前粮价已大幅回落,流民渐次返乡,民心稍安,皆感念陛下天恩。”
他话锋一转,继续道:“然,江南官场,经此震荡,依旧人心惶惶,多有观望懈怠之辈。豪绅巨室,则噤若寒蝉,收缩产业,恐波及自身。可见痼疾虽去,元气未复,吏治民生,仍需大力整顿安抚。”
“至于非议…”吴铭微微一顿,抬头坦然道,“臣在江南,行事或有操切之处,引来朝中诸多议论,臣亦有耳闻。然臣以为,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若拘泥常理,步步循规,恐难破江南盘根错节之局。其中得失,臣不敢自辩,唯请陛下圣裁。”
一番话,既客观陈述了现状(民生稍安,官场震荡),也承认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操切),但核心立场坚定(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最后将最终评判权完全交给皇帝,姿态放得极低,却又滴水不漏。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眼底深处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满意。他要的就是这种能干事、懂进退、不居功自傲的臣子。
“唔,”朱元璋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终于拿起那本厚厚的结案奏疏,随意翻看了几页。上面条理清晰、证据确凿的记录,让他微微颔首。
“案子办得还算扎实。”皇帝给出了一个中等偏上的评价,“能顶着压力,查出这么多东西,不容易。”
这就是定调了。肯定了案子的成果。
“全赖陛下信重,将士用命。”吴铭立刻道。
朱元璋合上奏疏,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这一路回京,可见运河漕船如何?”
吴铭心中一动,立刻明白皇帝此问深意,答道:“回陛下,漕船往来依旧繁忙。然,臣观其装载,丝茶瓷器等物似仍多于粮米。可见江南虽经水患整顿,其重商之风,积习难改。长远来看,欲保京师粮饷无忧,漕运改制、鼓励北粮南运或开发新粮源,仍需陛下深谋远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