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高举的那封密信,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入了一瓢冷水,瞬间在奉天殿炸开。那独特的科尔沁萨满印记,以及吴铭字字诛心的控诉,将一场针对他个人的弹劾,彻底扭转为你死我活的政治清算。
朱元璋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晚年最恨两件事:一是结党营私,二是勾结外敌。吴铭抛出的证据,直指这两条底线!他没有看那些弹劾的御史,而是死死盯着那封密信,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查!给咱一查到底!蒋瓛!”
“臣在!”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应声出列,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
“将此信涉及之人,所有关联者,给咱一个不漏地揪出来!无论涉及到谁!”朱元璋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这道命令,等于赋予了锦衣卫无限权力,一场席卷朝堂的血雨腥风已然注定。
接下来的数日,金陵城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锦衣卫四处拿人,那位联名弹劾的御史首领、几位与江南豪商往来密切的官员、乃至一名在五军都督府任职、负责部分后勤调度的勋贵子弟,相继入狱。严刑拷打之下,线索层层向上,最终指向了一位以“清流”自居、实则与江南士族和某些海上走私势力关系极深的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及一位早已致仕、但门生故旧遍布朝野的元老级文官。
铁证如山!正是他们,因吴铭的新政(尤其是市舶司则例和军器局革新)触动了其背后集团的巨大利益,故而精心策划,先是勾结科尔沁部萨满,泄露徐达行踪并试图制造意外,后又泄露部分火铳操典要点给北元,意图借刀杀人,同时利用流言污蔑吴铭及其幼子,最终发动雷霆弹劾,欲将吴铭及其势力连根拔起!
朱元璋暴怒!涉案主犯皆被处以极刑,抄家灭族!其余从犯或流放或罢黜。这场由吴铭北疆之功引发的朝堂地震,以反对派的彻底覆灭而告终。经此一役,朝中顽固守旧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再也无人敢公开质疑吴铭推行的新政。
风波过后,论功行赏。
吴铭因北疆破敌、肃清内奸之大功,晋太子太傅,地位愈加尊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通过此次事件,看清了吴铭的忠诚与能力,也看到了新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强兵富国之效,对其信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徐达伤势渐愈,虽不能再如以往般冲锋陷阵,但其威望更甚,朱元璋特许其参赞军国大事,安享尊荣。
太子朱标对吴铭更是倚重,许多革新事务,皆放手由其主导。
环境已然肃清,吴铭终于可以放手施为。
在他的大力推动和朱元璋、朱标的支持下:
军器局彻底走上正轨,新式火铳开始全面列装边军,并根据实战经验持续改进,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稳步提升。
《市舶司则例》在广州市舶司成功运行后,开始向泉州、宁波等地推广,海外贸易更加规范化、规模化,源源不断的税收流入国库,也带来了更多海外作物、技术和知识。
甘薯、玉黍在南方多地试种成功,朝廷开始有组织地编订农书,向北方旱区推广,一场影响深远的农业变革悄然开启。
朱标在吴铭的影响下,更加注重实务,对算术、地理、工械等“实学”表现出浓厚兴趣,东宫氛围为之一新。
这一日,吴铭难得清闲,在自家后院。
已是深秋,天高云淡。三子吴定国正在有模有样地练习骑射(小木马和小弓),口中喊着要为将戍边。双胞胎也已三岁多,吴麒依旧上蹿下跳,试图去够树梢最后几个红彤彤的石榴;吴麟则安静地坐在石凳上,面前摆着太子朱标听闻其天赋后特意赏赐的一套精巧算具,小手飞快地拨弄着,似乎在验证某个简单的数理问题。
徐妙锦站在吴铭身边,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平静的笑容:“如今,总算可以过几天安生日子了。”
吴铭揽住妻子的肩膀,目光掠过院墙,仿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北元虽暂退,但草原势力未消;海贸虽兴,海外挑战亦存;新政虽立,守旧思维仍在。他知道,历史的车轮只是被他用力推了一把,前方仍有漫漫长路。
“安生日子?”吴铭微微一笑,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昂扬,“夫人,对于我们,对于大明,一个全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他低头,看着石桌上那份关于初步探索海外新作物(如花生、南瓜)引种可能性的奏章草稿,又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心中已开始规划下一个“项目”。
光阴荏苒,倏忽三载。
这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暖一些。新政带来的变化,已如春雨润物,悄然渗透至大明的方方面面。北疆因火器之利与边墙巩固,迎来了难得的长久宁静;南方的市舶司愈发繁忙,番舶云集,奇货迭出;甘薯与玉黍的身影,已在闽浙粤赣的诸多山坡旱地扎根,虽未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却也让许多贫苦农户脸上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
吴铭官居太子太傅,地位超然,日常虽仍需上朝议事,但重心已更多地转向辅佐太子朱标,统筹各项革新事宜的深化与推广。都察院的日常事务逐渐交由副手,他更像是一位站在帝国蓝图前的总规划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