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例一开,圣学不存,天下将礼崩乐坏矣!”
以方孝孺为首的清流官员,反应尤为激烈,纷纷上疏弹劾,要求皇帝立即取缔“格物书院”,严惩吴铭。甚至有不少年轻气盛的士子,聚集在秦淮河畔,公开发表演说,痛斥吴铭为“国贼”,号召天下读书人群起而攻之。
压力,再次如山般压向吴铭和朱标。
乾清宫内,朱标看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章,眉头紧锁。他理解吴铭的初衷,也深知旧有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确实存在“不通实务”的弊端。但“格物书院”和《新学大典》的提出,步子迈得实在太大,触及了太多人的根本利益和思想禁区。
“吴卿,‘格物书院’之事,是否……暂缓?”朱标试图劝说,“可先于国子监内,增设算学、律学等实用科目,徐徐图之……”
“陛下!”吴铭态度坚决,“病入膏肓,非猛药不能救!如今朝堂之上,空谈之风日盛,于国于民,有何益处?北疆战事,江南新政,哪一样是靠空谈道德文章解决的?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式,今日新政之成果,他日必被不懂经济、不晓兵事的庸官所败坏!请陛下明鉴!”
他再次祭出“国家利益”和“现实需求”这两面大旗。
朱标沉默了。他想起北疆将士的粮饷,想起江南充盈的国库,想起那些被旧吏欺压的百姓……这些都是吴铭和新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在朱标犹豫不决之际,吴铭再次抛出了一个让他无法拒绝的“诱饵”。
“陛下,臣编纂《新学大典》,其中亦有‘格物’一篇,涉及天文历法、舆地测量。臣观钦天监所用历法,沿用前朝,已有偏差。臣愿献上新法,可更精准测算日月星辰运行,修订历法,以正农时,以利民生!此乃泽被万世之功!”
修订历法!这可是关系到农业命脉和国家正统的大事!若能成功,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朱标动容了。
最终,在吴铭的坚持和“修订历法”这块金字招牌的诱惑下,朱标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准予“格物书院”试行,命吴铭总理其事!
准于下次科举,增设“实务策论”,占比三成,由吴铭牵头拟定考题范围!
准予编纂《新学大典》,由皇家印书馆刊行,所需费用,由内帑支应!
圣旨一下,天下哗然!
方孝孺闻讯,在府中闭门三日,出来后,形容憔悴,却更显决绝。他对门生言:“道统不绝,正气长存!吾辈当以毕生之力,卫道除奸!”
一场围绕着“新学”与“旧学”、“实务”与“经义”的,席卷整个大明思想界和科举制度的滔天巨浪,就此轰然掀起!
“格物书院”在南京城外择地兴建,虽然报名者起初多为家境贫寒、科举无望的士子或匠人子弟,但在“毕业授官”的吸引下,也逐渐汇聚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吴铭亲自编写基础教材,将现代数理化知识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阐述,并组织人手翻译一些通过海贸得来的西方科学书籍(尽管零散)。
而《新学大典》的编纂,更是动员了“制造局”、“供销社”体系内大量的人才,将吴铭带来的现代知识碎片与大明现有的技术经验相结合,开始艰难地搭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框架。
科举的变革,则引发了更直接的对抗。下一次乡试,当考生们拿到那份涉及漕运计算、边镇屯田、货币流通的“实务策论”试卷时,有人茫然无措,有人奋笔疾书,更有保守的考官试图集体抵制……
吴铭站在“格物书院”初具雏形的工地上,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士子抗议声和工匠们的号子声,目光坚定。
他知道,这条路布满荆棘,但他别无选择。
釜底抽薪,方能根治沉疴!
新学之火既已点燃,便注定要燎原!
这科举之变,这思想之争,将决定这个古老帝国,是走向僵化与衰落,还是拥抱变革与新生!
“方孝孺,还有那些隐藏在幕后的先生们,尽管放马过来吧!本王的棋盘上,不只有经济杀招,更有……开启民智、重塑文明的煌煌大道!”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