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书院”的建立与《新学大典》的编纂,如同在沉寂千年的思想湖面投下了两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支持者视其为开启民智、强国富民的希望之光;反对者则斥其为祸乱纲常、颠覆道统的异端邪说。朝堂之上,虽因皇帝的旨意而暂时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暗地里的交锋却愈发激烈,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给予对方致命一击的时机。
方孝孺及其门生,凭借其在士林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对“格物书院”进行了全方位的围剿。他们讥讽书院教授的内容为“工匠之术”、“商贾之算”,难登大雅之堂;抨击书院学子“舍圣贤书不读,逐锱铢之利”,是自甘堕落;更在民间散布流言,称书院所传之学乃“妖术”,会引来天谴。一时间,“格物书院”门庭冷落,除了少数走投无路或真正对新奇知识抱有浓厚兴趣的寒门子弟,鲜有优秀人才问津。
而吴铭这边,也并未坐以待毙。他深知,要想打破儒家思想的垄断,仅靠行政命令和利益诱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令人信服的成果,尤其是在那些儒家学说无法解释、甚至与之矛盾的领域,给予其沉重一击!
他的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星空,投向了那被视为“天意示警”、最能牵动帝王和天下人心弦的领域——天象!
钦天监,这个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的机构,历来由精通传统天文学的官员把持,其理论核心依旧建立在“天圆地方”、“天人感应”的陈旧框架之上,推算误差越来越大,已多次出现预报失误的情况。吴铭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格物书院”内秘密设立了一个由几位对数学和天文有浓厚兴趣的学子组成的研究小组,由他亲自指导,运用基础的牛顿力学和开普勒定律进行更精确的天体运行计算。
经过数月废寝忘食的观测和计算,结合吴铭带来的超越时代的知识碎片,研究小组得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三个月后的午时三刻,将发生一次罕见的日全食! 其精确的可见范围、持续时间,都远超钦天监那模糊不清的“或有不测之变”的预报。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用“天道”来证明“新学”正确的机会!
吴铭立刻将这份精确的预测报告,以绝密奏章的形式,呈递给了皇帝朱标。
乾清宫内,朱标看着奏章上那精确到刻、范围清晰的日食预测,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难以置信地看向吴铭:“吴卿,此事……事关重大,你可有把握?钦天监那边……”
“陛下,”吴铭语气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钦天监所依乃前朝旧法,误差累积,已不可信。臣等所用,乃格物新学推演之法,历经反复验算,确信无误!届时若有不验,臣愿领欺君之罪!”
朱标看着吴铭坚定的眼神,回想起他过往创造的种种奇迹,心中天平开始倾斜。若此预测成真,不仅能修正历法,利国利民,更能极大地提振“新学”的声望,打击那些空谈误国之辈!
“好!朕信你!”朱标最终下定决心,“此事暂且保密。待日食发生之日,便是新学正名之时!”
消息虽被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关于吴铭精确预测了日食的传闻,还是在小范围内悄然流传开来。方孝孺等人闻讯,先是嗤之以鼻,认为吴铭不过是哗众取宠,甚至可能是在行巫蛊之术。但随着时间临近,钦天监内部也因推算结果矛盾而争论不休时,他们开始感到一丝不安。
方孝孺在一次为皇帝讲经时,特意借题发挥,引经据典,强调“天象示警,乃人君失德,朝有奸佞所致”,暗示若真有日食,必是因吴铭及其“邪说”触怒上天。他试图将可能发生的天象,引导到对吴铭不利的政治解读上。
吴铭对此冷笑置之。科学的归科学,政治的归政治。在绝对精确的自然规律面前,任何牵强附会的政治解读都将苍白无力。
决定命运的一天,终于到来。
洪武十六年,X月X日,午时。
南京城阳光明媚,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莫名的紧张。皇宫广场之上,文武百官依照品级肃立。皇帝朱标端坐于临时搭建的高台龙椅之上,面色平静,眼神深处却带着一丝期待与紧张。吴铭与方孝孺分别立于御阶左右两侧,一个气定神闲,一个面色凝重。
钦天监的官员们在一旁设好了观测仪器,却个个额头冒汗,他们的预报模糊地指向“今日午后或有异象”,根本无法与吴铭那精确到刻的预测相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烈日当空,毫无异常。一些官员开始窃窃私语,投向吴铭的目光带着怀疑和讥讽。方孝孺的嘴角甚至勾起了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吴铭却恍若未闻,只是抬头望着太阳,心中默默倒数。
午时三刻,到!
就在钟声敲响的瞬间,异变陡生!
天空边缘,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兽咬了一口,太阳的边缘出现了一个微小的缺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