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之验”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短暂而猛烈地照亮了“格物新学”通往庙堂之上的道路。方孝孺呕血昏厥,其门下士子如丧考妣,儒家正统遭遇了自科举确立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皇家格物院门庭若市,《新学大典》的刊印供不应求,一股讲求实证、探索规律的新思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帝国年轻一代中蔓延。
然而,吴铭深知,思想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击溃一个方孝孺,只是搬开了最显眼的路障,那些盘踞在帝国肌体深处、依附于旧有思想体系和利益格局的保守势力,绝不会甘心失败。他们如同蛰伏在阴影中的毒藤,虽然被斩断了最张扬的枝叶,但其根系依旧深植于州府县衙、乡村里甲,随时准备在新的领域发起反扑。
果然,攻击很快以一种更隐蔽、更棘手的方式到来。
这一次,他们的战场不再是朝堂的唇枪舌剑,也不再是玄虚的天道之争,而是转向了新政推行的具体成效。他们无法否认日食预测的精准,便开始在新政的“副作用”和“执行偏差”上大做文章。
弹劾的奏章如同经过精心策划,从各地雪花般飞向通政司。内容大同小异,却精准地瞄准了新政的“痛点”:
江南某府弹劾“供销社”与民争利,排挤本地商户,致使市面萧条(实则打击了旧有牙行利益)。
北方某县状告“清丈田亩”之胥吏骚扰乡里,勒索富户,激起民怨(实为触及隐田豪强利益)。
更有甚者,将某些地区因气候、管理不善导致的普通农业歉收,也归咎于“强行推广新式作物,破坏地方风水地力”。
这些指控,真真假假,虚实相间,极难一一辩驳。更致命的是,它们迎合了许多地方官员和士绅对新政的抵触情绪,迅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就连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官员,也开始动摇,觉得“步子是否迈得太快”、“是否当缓行以安民心”。
朝堂之上,再次出现了要求“检讨新政”、“体恤地方”的声音。新帝朱标面对这些具体而微、涉及民生的指控,眉头再次紧锁。他信任吴铭的能力,但也无法忽视这些来自“基层”的“民意”。
“吴卿,各地奏报,皆言新政推行之中,颇多扰民之处。虽或有夸大,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卿当如何解之?”朱标将一摞弹劾奏章推至吴铭面前,语气中带着忧虑。
吴铭平静地接过,并未立刻翻阅。他早已通过蒋瓛的渠道,知晓了这些弹劾的内容,甚至比朱标看到的更为详细。
“陛下,”吴铭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臣请问,判断一项政策之优劣,当以何为凭?是凭某些人的一面之词,还是凭……实实在在的数据?”
“数据?”朱标一愣。
“不错!数据!”吴铭声音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何为数据?便是可以计量、可以比较、可以验证的事实!一府之地的赋税增减,一县之民的户口盈虚,一仓之粮的储备多寡,乃至一地婴孩的成活数目……这些,皆是数据!”
他踏前一步,环视那些面露不屑或疑惑的官员:“空谈扰民,可能说出扰了多少民?空言萧条,可能道出商税减少了几何?指责新作物导致歉收,可能拿出与往年同期、同等条件下的具体产量对比?”
一连串的质问,让那些弹劾者哑口无言。他们习惯于用模糊的道德词汇和个例来攻击,却从未想过要用精确的数字来支撑观点。
吴铭不再理会他们,转身对朱标躬身道:“陛下!口说无凭,数据为证!臣恳请陛下,准许臣调用户部、工部及各地皇庄、供销社之档案,并派遣格物院学子及可靠御史,分赴各地,实地核查新政推行以来之各项数据!并与新政推行前之旧数据进行比对!是功是过,是利是弊,让数据来说话!”
他要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 “数据审计” ,用冰冷的数字,来回击所有模糊的指控!
朱标被吴铭这新颖而大胆的思路所震动,他沉吟片刻,用力点头:“准!朕便给你这个权限!由你牵头,联合都察院、户部,成立‘新政成效核查司’,一应数据,皆需如实呈报,不得隐瞒!”
一场席卷全国的“数据风暴”就此展开。
吴铭亲自坐镇核查司,调动了他麾下所有精通数学、统计的格物院学子,以及“供销社”、“皇家银行”体系中培养出来的账房高手。他们将户部尘封的鱼鳞图册、黄册旧档翻出,与各地“清丈田亩”后的新数据进行比对;他们将各地官仓的收支记录与“供销社”的流转账目进行核对;他们甚至开始尝试建立初步的人口、赋税变动曲线图。
同时,由格物院学子和年轻御史组成的核查小组,手持特制的调查表格和标准度量工具,奔赴各地。他们不再仅仅听取地方官的汇报,而是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商户,实地测量土地,清点库存,记录物价……用标准化的流程,收集第一手的数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