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之上的落日余晖,仿佛为吴铭在帝国权力中心的辉煌生涯,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他心中那关于“循环”的明悟与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促使他做出了超越这个时代所有人理解的决定——急流勇退,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海洋。
然而,退,绝非简单的拱手相让,更非狼狈逃离。他要的,是一场体面、平稳且富有建设性的权力交接,一次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巧妙捆绑的战略转向。
返回秦王府后,吴铭并未立刻上书请辞,而是开始了紧锣密鼓却又悄无声息的布局。
他首先召见了格物院的核心骨干,以及“供销总社”、“皇家银行”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最具能力且对他个人忠诚度最高的几位青年才俊。
“帝国的新政,已步入正轨,然根基仍需巩固,前路依旧漫长。”吴铭看着这些充满朝气与实干精神的面孔,语气严肃而充满期许,“本王的精力,将来或需专注于更长远之事。尔等皆是我一手提拔,深谙新政精髓,日后,需更加勤勉,忠于王事,护持这来之不易的局面。”
他没有明言离去,但话语中的托付之意,已然明显。这些年轻官员心领神会,既感激动,亦有不舍,纷纷表态誓死效忠王爷与朝廷。
紧接着,吴铭以“总结靖难之役后勤得失,规划帝国未来防御”为由,向朱标呈递了一份洋洋万言的《帝国长远安防与开拓方略》。这份方略,与其说是军事计划,不如是一份宏大的 “权力交接路线图”和“未来发展规划”。
方略中,他首先系统总结了“供销社-银行-格物院”体系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论证了其作为国家根基的重要性,并推荐了数位他培养的干才,进入这些体系的核心管理层,确保其能在他离开后继续高效运转。
其次,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未来的威胁将主要来自海上!建议朝廷设立 “皇家海军衙门” ,统一管理水师,建造更大、更坚固的远洋战舰,装备格物院研发的新式火炮。并提议在沿海设立数个“海军基地”和“远洋贸易特区”。
最后,也是最具冲击力的部分,他正式提出了 “远洋探索计划” 。奏请组建一支特混舰队,由他亲自率领,携带格物院最新研究成果、各类作物种子、工匠及部分自愿追随的将士、学子,“宣威海外,探索航路,沟通诸国,采集异物,扬我大明国威于万里波涛之外!” 同时,他将“流放”朱棣的任务,与这次远航探索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这份方略,高瞻远瞩,公忠体国,将个人的退隐与国家的扩张完美地融为一体。既满足了朱标潜意识里希望他“远离权力中心”的愿望,又为他继续发挥“余热”、甚至为大明开疆拓土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乾清宫内,朱标反复阅读着这份方略,心潮起伏。他看到了吴铭的“识趣”与“忠诚”,也看到了这份计划背后蕴含的巨大利益和无限可能。开拓海洋,宣扬国威,这无疑是任何有抱负的帝王都无法拒绝的功业!而吴铭愿意亲自去执行这充满艰险的任务,更是解除了他最大的心病。
“吴卿……真乃国士也!”朱标长叹一声,心中最后一丝猜忌,在这一刻,似乎被这宏大的蓝图所冲淡。他当即朱批:“秦王所奏,深谋远虑,实为万世之基!准予所请,一应事宜,着秦王全权督办,各部需竭力配合,不得有误!”
圣旨一下,整个帝国机器,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目标,开始高效运转起来。
南京龙江宝船厂(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造船厂)的工匠们,拿到了格物院提供的新式海船图纸——更符合流体力学的高速船型、更坚固的多层龙骨结构、甚至尝试使用部分金属构件加固关键部位。巨大的船坞日夜灯火通明,敲打之声不绝于耳。
格物院成为了最繁忙的地方。天文小组在疯狂计算着星辰航道;地理小组在拼接所有能收集到的海图,并依据吴铭的描述,绘制出初步的“世界地图”;物理化学小组在改进火药纯度、试制更好的望远镜、指南针;生物农学小组则在筛选最适合长途携带和异域种植的作物种子……
“供销总社”开始大规模采购、储备远航所需的各类物资:耐储存的压缩干粮、腌肉、淡水、药品、布匹、瓷器、丝绸……其庞大的物流网络,展现了惊人的效率。
“皇家银行”则为这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并开始设计用于海外贸易的特殊银券。
吴铭本人,则如同一个最高明的项目经理,统筹着这一切。他每日往返于王府、格物院、船厂之间,审阅图纸,检查进度,面试选拔随行人员。他的三个孩子——已显沉稳的吴定国和依旧活泼的双胞胎吴麒、吴麟,也被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着这一切。他知道,未来的世界,属于海洋,属于更广阔的天空。
徐妙锦默默地为丈夫准备着行装,眼中虽有担忧,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她知道,她的夫君,心在星辰大海,这小小的金陵城,早已留不住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