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还强调“疠气”致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书中不仅提供了“达原饮”等着名方剂(以槟榔、厚朴、草果等为主药,旨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更提出了“逐邪勿拘结粪”(强调攻下排毒的重要性,不必拘泥于是否有便秘)、“注意疏利分消”等治疗原则。
“找到了!首领!吴又可的《瘟疫论》!他的说法,与您说的‘微生物’、‘传染’之理,颇有相通之处!”张衡激动地捧着书的手都在颤抖。
(内心OS:技术整合!将明代温病学先进理念与现代公共卫生措施结合!这是跨越时空的医学协作!)
“太好了!”吴铭如获至宝,“立刻组织人手,按《瘟疫论》的方子,结合我们现有的药材,大量熬制‘达原饮’加减方!优先供给防疫队和高危人群!同时,将‘隔离’、‘消毒’、‘戾气从口鼻入’的道理,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让所有人传唱执行!”
就在新明港与瘟疫殊死搏斗的同时,大明应天府,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进行。
徐妙锦虽被软禁在魏国公府,但凭借过往的人脉和徐达旧部的暗中协助,她依然能零星地收到关于外界的消息。当她得知新明港疑似爆发瘟疫,且朝廷清流正借此大肆攻击吴铭“倒行逆施,天降灾殃”时,她心急如焚。
她深知,这不仅是吴铭的危机,更是她和孩子们命运的转折点。若新明港真的被瘟疫摧毁,或朝廷借此坐实吴铭的“罪责”,他们母子必将失去最后的价值,结局可想而知。
绝不能坐以待毙!
她利用朱标因高产作物和燧发枪而产生的些许动摇和犹豫,做了一件极其大胆的事——她设法避开监视,亲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却又暗藏机锋的信,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直送宫内,呈交马皇后(历史上马皇后已于洪武十五年去世,此处根据小说设定存在)。
信中,她绝口不提求饶,而是以“罪妇”身份,首先深切忏悔“夫婿之悖逆”,随后笔锋一转,盛赞皇帝皇后“仁德广被”,感念其“保全弱质幼子之恩”。接着,她巧妙地提及新明港“瘴疠突发”,引述《瘟疫论》中“戾气”之说,暗示瘟疫乃天地之气,非人力罪愆,且“吴铭麾下,亦多大明流寓之子民,陛下之赤子”,若朝廷能稍示关怀,“赐下些许药石之资”,或“遣一二熟谙瘟病之医者,指点迷津”,则不仅能活人无数,更可彰显“天朝上国,仁恕之道,怀远之德”,令海外臣民“虽处绝域,亦感念天恩”。
最后,她以退为进,泣血叩首,言“若陛下恐药资资敌,罪妇愿率三子,永世禁足于府内佛堂,为陛下、娘娘及大明万千生灵祈福诵经,以赎夫罪”。
这封信,情深意切,又深明大义,更是将了朱标一军。马皇后本就仁厚,览信后不禁动容,向朱标进言。朱标本就因吴铭展现出的价值(高产作物、燧发枪)而摇摆,此刻又面临瘟疫这个共同威胁和“仁德”舆论的压力,态度进一步软化。
他最终下了一道暧昧的旨意:责令太医院“整理”一批“常用药材”,以“救助海外大明流民”之名,送至沿海某处,并“允许”徐达府“酌情”招募一两名“自愿”的医者,随商船前往“探视”。同时,魏国公府外的看守明显减少,限制大幅放宽。
这几乎是一种默许的支援和姿态的放低!徐妙锦以她的智慧和勇气,为吴铭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也极大改善了自身的处境。
新明港内,疫情在经历了最残酷的爆发期后,由于吴铭采取的严格隔离、彻底消毒(现代公共卫生理念)和《瘟疫论》方药(明代温病学智慧)的结合运用,加之“金薯”、“玉麦”提供的充足营养增强了部分人的抵抗力,疫情终于被逐渐控制下来!
虽然死亡率依然触目惊心,但新增病例大幅减少,康复者开始出现。整个新明港如同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凝聚力空前高涨。吴铭的威望,也因他在这场瘟疫中的果断决策、身先士卒和带来的“神奇医书”,达到了新的顶点。
就在这时,徐妙锦争取到的、来自大明的微弱医疗援助,几经辗转,终于抵达。虽然只是少量的药材和两名老医匠,但其象征意义巨大——这代表着大明朝廷的某种默认和妥协!
吴铭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大张旗鼓地迎接“天朝恩赐”,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疫情刚稳,吴铭立刻命人将《瘟疫论》的核心思想(戾气学说、防治原则)、结合新明港抗疫的实践经验(隔离、消毒措施),以及少量珍贵的“金薯”种薯和“玉麦”种子,精心打包,再次通过秘密渠道,送往大明朝廷。
随行的,还有一封吴铭的亲笔信。
信中,他不再炫耀武力,而是平静地陈述了新明港刚刚经历的瘟疫劫难,以及如何凭借《瘟疫论》的指导和众人的努力侥幸存活。他写道:“瘟疫之厉,不分华夷,不论顺逆。陛下乃天下共主,臣虽万死,然麾下子民多是无辜大明赤子,其所耕之祥瑞神种,其所依之活民医道,皆可造福大明亿兆黎庶。若陛下圣心垂怜,愿以此医道、此种薯,换取海外孤臣家小之安宁,则臣虽肝脑涂地,亦无憾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