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依旧凛冽,但应天府皇城西南角,原本荒废的武库旧址,却在寒冬里焕发出异样的生机。高大的院墙被重新修葺,门口悬挂着朱标亲笔题写的“大明皇家格物院”匾额,字迹端正,却少了几分朱元璋时代的杀伐之气,多了几分文弱。院内,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工匠们的呼喝声、以及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与翰林院的清雅、五军都督府的肃杀截然不同的气息。
吴铭穿着一身简便的棉袍,外面罩着象征亲王身份的蟒袍(只在必要场合才如此穿着),正站在一间改造过的大堂内。这里原本是存放兵甲的库房,如今被清理出来,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模拟着大明沿海及部分南洋地形,四周则摆满了长条桌案,上面陈列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物事:缩小版的新式帆船模型、不同配比的火药样品、初步提纯的金属锭、甚至还有几架根据《天工开物》和吴铭理念改进的织机部件。
“……所以,诸位,格物之道,在于‘格’物致知,而非空谈性理。”吴铭指着沙盘上龙岩屿的位置,对面前一群神色各异的人说道,“这艘幽冥舰的残骸,就是最好的教材。它的龙骨结构、铆接技术,乃至其使用的特殊涂料,都值得我们拆解、分析、学习。我们大明不缺能工巧匠,缺的是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提升,并推广开来的体系。”
台下坐着的人成分复杂:有工部派来的几位老成持重的员外郎,他们眼神中带着好奇,也带着一丝被“发配”到这等“奇技淫巧”之地的无奈;有翰林院选派来的年轻庶吉士,他们饱读诗书,此刻却对着船模和铁锭蹙眉苦思,试图用圣贤之言来理解这些“器末之物”;更有吴铭从新明带来的几位核心技师,以及通过徐家关系网招募的,对实学感兴趣的民间匠师。
这就是吴铭争取来的“格物院”班底,一个在朱标和方孝孺眼中,既是笼子也是试探的产物。吴铭深知,他必须在这里迅速拿出成果,才能站稳脚跟,将这里变成新明理念在大明的第一个牢固支点。
“王爷,”一位工部员外郎小心翼翼地提问,“下官愚钝,研究这些夷人船坚炮利,固然能增强海防,然则如此大兴工坊,广募匠人,耗费钱粮甚巨,是否与朝廷如今‘与民休息’之策有所抵牾?且方学士多次言及,重工重商,易使民风趋利,舍本逐末……”
吴铭心中叹了口气,知道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他脸上却露出和煦的笑容:“李员外所虑极是。不过,请问员外,何为‘本’?何为‘末’?民以食为天,农桑自是根本。然,若有精良农具,一夫可耕更多田地;若有高效水车,旱涝保收更有可能;若有良种选育之法,亩产亦可增加。这些,难道不也是‘格物’之功吗?我们在此研究冶铁,是为了打造更坚韧的犁铧;研究力学,是为了修建更稳固的水利。至于耗费,”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初期投入确实不小,但一旦技术成熟,生产效率提升,所创造的价值,远非投入可比。譬如这新式织机,若能量产,江南纺织效率可提升三成,朝廷税收随之增加,百姓收入亦能提高,此乃良性循环,何来‘舍本逐末’之说?”
他引用了几个新明在海外基地已经验证的数据,虽然隐去了具体来源,但逻辑清晰,让那员外郎一时语塞。几个年轻庶吉士眼中却闪过思索的光芒。
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吴王兄一番高论,令人茅塞顿开。只是不知,这‘格物院’首项能令陛下和朝野眼前一亮的成果,将会是何物?”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亲王常服的年轻人走了进来,面容与朱标有几分相似,但眉宇间少了几分阴郁,多了几分跳脱,正是朱标同父异母的弟弟,性格较为开朗,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的湘王朱柏(注:历史上朱柏于洪武十八年就藩荆州,此处为剧情需要稍作调整,使其暂留京师)。他与吴铭私交尚可,对格物院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吴铭迎了上去,笑道:“湘王殿下驾临,有失远迎。首项成果嘛……”他引着朱柏走到一旁,指着一个被黑布覆盖的物件,“便是此物。”
他猛地掀开黑布,露出一台结构精巧的金属装置。主体是一个黄铜铸造的圆筒,连接着复杂的齿轮和杠杆,一侧有一个摇柄,另一侧则是一个小小的平台。
“这是……”
“此物暂命名为‘显微镜’。”吴铭解释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通过特殊打磨的水晶镜片组合,可以将微小的物体放大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殿下请看。”
他示意助手取来一片准备好的树叶标本,放在平台下。朱柏好奇地凑到镜筒上方的目镜处望去,只看了一眼,便猛地抬起头,脸上满是震惊:“这……这树叶上的纹路,竟如沟壑纵横!还有这些……这些微小如尘的斑点是什么?”
“那是气孔,植物呼吸之门户。而那些‘尘埃’,可能是更微小的生物,或是花粉。”吴铭平静地说,“此镜不止能看树叶,还能看水滴、看血液、看伤口处的脓液。昔日臣与内子救治魏国公背痈,曾言及‘微生物’致病之说,当时多被视为妄言。有此镜为凭,或可窥见那微观世界之一斑,为医学、为农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