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锦靠在他肩上,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夫妻多年,她深知吴铭肩上的压力,也明白他们所处的境地,如履薄冰。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吴铭便带着一队精干人手,悄然离开了王府,直奔天津卫。他离京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方势力耳中。
方孝孺闻讯,只是冷笑,对门下吩咐:“盯着他,一举一动都要报来。还有,找个由头,弹劾他擅离京师,结交边将。”
皇宫中,朱标得到禀报,沉默片刻,对太监道:“告诉兵部和工部,镇国秦王所需一应物料,按紧急军务办理,不得拖延。”他需要吴铭的火器,至少在打退北虏之前,他必须给予支持。
而与此同时,几艘看似普通的商船,正乘风破浪,从南方海域向着渤海湾方向驶来。船上装载的,是新明第一批支援的匠师、特种钢材和精密加工设备,以及一支伪装成水手的精锐护卫。新明的力量,正遵循吴铭的意志,开始向大明王朝的京畿门户,悄然渗透。
天津卫,这座北方重要的海运与军事枢纽,因为镇国秦王的到来,以及那座即将拔地而起的“军械特供工坊”,注定将成为未来风暴的一个重要风眼。吴铭站在天津卫简陋的临时衙署外,望着远处荒凉的滩涂和忙碌的漕运码头,心中清楚,这里,将是他与大明朝廷,进行下一轮博弈的主战场。时间,只有一个月。
天津卫的初春,寒风依旧料峭,但临河圈起的那片巨大工坊场地,却热火朝天。夯土号子、锯木声、铁锤敲击声混杂在一起,驱散了荒滩的寂寥。镇国秦王吴铭褪去了蟒袍,穿着一身利落的棉布短打,外罩挡风的皮袄,靴子上沾满了泥泞,正站在一处刚立起梁架的巨大厂房前,与老陈等人对着图纸激烈讨论。
“陈工,这高炉的烟道必须再加高五尺!风力不足,炉温就上不去,炼出的铁水质量不稳,后续一切免谈!”吴铭指着图纸上一处,语气不容置疑。他带来的并非超越时代的黑科技,而是基于明初条件优化后的系统性工程管理、标准化流程和质量控制理念,辅以一些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
“王爷,再加高,工期怕是……”一名工部派来的员外郎面露难色,他负责协调物料,已被这远超常规的要求弄得焦头烂额。
“工期要紧,但质量更要紧!炼不出好铁,造出来的火铳就是烧火棍,上了战场是害人性命!”吴铭斩钉截铁,“物料不够,我去找陛下要!人手不足,就地招募流民,我出双倍工钱!但标准,绝不能降!”
那员外郎喏喏退下,心中暗惊这位王爷的雷厉风行和……挥金如土。吴铭确实不惜成本,新明通过海贸积累的财富,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这座工坊,以确保其能迅速成型。
方孝孺的掣肘如期而至。弹劾的奏章没断过,从“靡费国帑”到“擅募私兵”(指工坊护卫),再到“交通商贾,有损官箴”。工部和户部的文书流程也时常出现“意外”延迟。但朱标这次顶住了压力,凡是涉及天津工坊的请求,一律特事特办。北线战事吃紧,太原外围已经发生了数次激烈交战,明军虽勉强守住,但损失不小,对精良火器的渴望压倒了一切猜疑。
十日后,第一批来自新明的匠师和设备乘船抵达。当那些用油布包裹严实、结构精密的镗床、钻床被小心翼翼抬下船时,连工部派来的老工匠都瞪大了眼睛。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专门用于加工金属的器械。
工坊的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吴铭采用了分段并行施工法,炼铁区、锻造区、机加工区、组装区、火药配置区同步建设,互不干扰又紧密衔接。流民们为了丰厚的工钱和每日管饱的两餐干得卖力,新明匠师的指导则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效率。仅仅二十天,一座初具规模的军械工坊已然矗立在河畔。
第一座高炉点火那天,吴铭亲自持火把点燃了炉膛。炽热的火焰腾起,映红了他沾着煤灰的脸庞,也映红了周围所有匠人、劳工充满期待的眼睛。风箱在壮汉们的拉扯下发出沉重的喘息,将空气源源不断送入炉心,温度急剧攀升。
“出铁了!”
几个时辰后,随着一声高喊,赤红色的铁水如同温顺的岩浆,从出铁口奔涌而出,流入准备好的模具中。待其稍冷,工匠们上前检验,敲击声清脆,断口呈现细密的灰白色。
“王爷,成了!这铁水质量,比工部最好的广铁都不差!”老陈激动地声音发颤。有了稳定的优质铁料基础,后续的一切才有了可能。
吴铭长长舒了口气,这第一步,总算踏稳了。他立刻下令:“连夜开始铸造铳管毛坯!机加工组做好准备,毛坯一到,立刻开始镗孔!”
工坊进入了日夜不休的全力运转状态。铸造好的铳管毛坯被固定在镗床上,匠人摇动把手,带着特制钻头的铁杆在水利驱动下,缓慢而坚定地旋转,深入红热的铳管内部,切削出光滑笔直的膛线。另一边,木工坊在制作符合人体工学的铳托,火药坊则在严格保密的环境下,按照优化后的配方配制颗粒化火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