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的天平,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
“这……这是什么火铳?”蛮子看着战场上不利的局面,又惊又怒。他赖以成名的骑兵战术,在这区区一百支火铳面前,竟然受到了如此大的制约!
守城明军的士气却因此大振!原本绝望的氛围被一扫而空,士兵们吼叫着,将更多的箭矢、石块倾泻到敌人头上。
“援军!我们的援军到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城头守军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虽然那三千援军主力还未投入战斗,但这一百支火铳带来的效果,却比数千生力军更提振士气!
蛮子见势不妙,深知今日已难有作为,再强攻下去,只会徒增伤亡。他恨恨地看了一眼太原城头,尤其是那些不断喷吐着火舌和死亡的位置,咬牙下令:“鸣金!收兵!”
凄厉的鸣金声响起,北元军队如同退潮般,丢下数百具尸体和伤员,狼狈地撤回了大营。
太原城,守住了!而且是以一种让守军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方式。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先是飞回太原城内的帅府,随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奔向应天府。
数日后,捷报与详细的战报一同呈送到了朱标的御案前。当朱标看到战报中描述“天津造新铳,声脆射远,精度颇佳,装填迅捷,于太原城下屡挫虏锋,贼弓马受制,士气大沮,乃解太原之围关键”等字样时,一直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甚至忍不住拍案叫好!
“好!好一个镇国秦王!好一个天津工坊!”朱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吴铭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关键时刻,送上了足以扭转战局的利器。这份功劳,实实在在,无可辩驳。
乾清宫内,方孝孺看着欣喜的皇帝,脸色更加阴沉。吴铭的成功,意味着他之前的种种阻挠和弹劾,都成了笑话,也意味着吴铭和新明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他必须想出新的对策。
而天津卫工坊内,吴铭在接到太原前线的捷报时,并没有太多的意外,只是淡淡地对老陈等人说:“第一批验证通过了。但还不够,产能要提升,型号要优化,后续的重型火炮也要加快进度。我们的时间,依然不多。”
炉火依旧熊熊,工坊的喧嚣更胜往昔。太原的烽火,验证了天津工坊出品的“真金”,也照亮了吴铭脚下更加复杂而危险的道路。他知道,来自皇帝的赏识和来自反对者的忌惮,都将随之升级。下一场风暴,或许不再是战场上的明刀明枪,而是朝堂之中,更加隐秘和致命的暗流。
太原城下新式火铳显威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朝堂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战事本身。前线将领的请功奏章、兵部对天津造火铳的极高评价,与都察院御史王文弼弹劾镇国秦王“靡费过巨”、“擅权专断”的奏章,几乎同时摆在了朱标的案头。
乾清宫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君臣之间那无形的寒意。
“陛下,”方孝孺手持玉笏,面色沉静,言语却如刀,“镇国秦王解太原之围,确有微功。然,功是功,过是过。天津工坊耗费钱粮数十万计,远超常规,账目至今未能彻底厘清;所用匠人多系海外蛮夷,来历不明,恐有细作之嫌;更兼其护卫队形制逾矩,几同私兵!此等行径,若不加约束,恐尾大不掉,非国家之福!”
他绝口不提火铳之利,只揪住程序、人事和耗费不放,将一场功劳变成了对吴铭忠诚和用心的拷问。
朱标端坐龙椅,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他需要吴铭的技术和能力,尤其是在北元威胁未除的当下。但方孝孺的担忧,又何尝不是他心底的隐忧?吴铭行事,每每出人意表,其麾下力量也愈发难以掌控。
“方爱卿所言,不无道理。”朱标缓缓开口,“然,太原战事紧急,镇国秦王临危受命,限期督造利器以解危局,些许权宜之计,亦可理解。至于耗费,兵部核验,其所造火铳,单价虽高于旧铳,然其效能倍增,总体而言,并非虚耗。匠人来历,既为技术所需,亦可详加甄别,不必一概而论。”
他这是在为吴铭转圜,但并未完全否定方孝孺的指控。
“陛下!”方孝孺提高声调,“岂可因一时之功,而废万世之法度?今日允其擅专,明日他又当如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臣请陛下,明发诏令,申饬其过,勒令其交出工坊管理之权,由工部、兵部共管,匠人亦需由朝廷严格审查录用!”
这才是方孝孺的真正目的——夺取天津工坊的控制权。
朱标沉吟不语。他既不想寒了吴铭的心,失去这柄利剑,又确实需要加强对这股力量的控制。
就在这时,一份来自天津卫的密奏,由宦官悄无声息地呈送到了朱标手边。朱标不动声色地展开,快速浏览,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这是吴铭的请罪兼陈情奏章。
奏章中,吴铭首先为“工期紧迫,未及详报而擅专”请罪,随后详细罗列了工坊各项重大开支的用途,并附上了部分简化版的账目明细,解释特殊物料采购之必要。对于匠人,他承认部分确系海外聘请,但强调皆是技艺精湛的良匠,并愿提供名册供朝廷核查。最后,他话锋一转,主动提出:“为避嫌隙,臣恳请陛下选派干练大臣,入驻工坊,总理庶务,臣愿退居协理,专司技术指导与工匠培训,以确保军械质量,并为我大明培育匠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