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侍郎李贯的到来,如同给沸腾的天津工坊浇下了一盆冷水。他带来的并非技术,而是密密麻麻的规章和算盘。每一斤铁料、每一尺木柴、甚至每一餐饭食,都需经过他手下书吏的严格核算。匠人们的工钱发放、物料领用,变得程序繁琐,效率陡然下降。
“王爷,哦不,吴总监,”李贯皮笑肉不笑地对吴铭说道,“朝廷的钱粮,一分一厘都关乎国计民生,不得不慎。往后这工坊一应采买、支用,皆需报备本官核准,方可执行。这也是陛下的意思,还望体谅。”
吴铭看着他那张精于算计的脸,心中明了,这是朱标和方孝孺联手给他套上的缰绳。他面色平静,点头道:“李侍郎职责所在,理应如此。技术方面,若有需要,随时可来寻我。”
他主动交出了行政权,便不再干涉这些琐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建成的火炮试制场。相比火铳,能够攻坚摧寨的重型火炮,才是真正能影响战略格局的武器,也是他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的核心。
李贯对那冒着黑烟、不时发出轰鸣的火炮工区敬而远之,只要吴铭不来找他要额外的“特殊经费”,他便乐得清闲,专心致志地在他的账本世界里勾画,时不时向朝廷递上几份“工坊开支浩大,宜加节制”的奏报,迎合着朝中清流的口味。
然而,帝心难测。就在李贯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时,一道由司礼监太监亲自送达的中旨(不经内阁,直接由皇帝发出的谕令),打破了天津卫的平静。
中旨内容出乎所有人意料:赏赐镇国秦王吴铭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表彰其督造新铳,解太原之围之功。同时,旨意中特意提到,“闻工坊试制火炮,此乃国之重器,宜当用心,一应物料需求,若于军国大事有利,李贯当酌情速办,不得迁延贻误。”
李贯跪接中旨,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皇帝这分明是在敲打他!既要他看紧钱袋子,又暗示他不得阻碍火炮的研发。这其中的分寸,何其难握!
吴铭接过赏赐,神色依旧淡然。他明白,这是朱标在平衡。既用李贯限制他,又不想真的扼杀工坊,尤其是火炮的进展。皇帝需要这把更锋利的剑,来应对未来可能更大的威胁。
“李侍郎,陛下旨意已明。火炮试制,乃当前第一要务。接下来需要的一批精铜和锡料,还有增调熟练铸铁匠的事,就劳烦您‘酌情速办’了。”吴铭看向李贯,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贯嘴角抽搐了一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自然,自然,本官这就去办。”
皇帝的倾向性表态,让工坊内的气氛微妙的发生了变化。李贯手下的人办事效率似乎“提高”了一些,至少在对火炮工区的物料供应上,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拖延。吴铭利用这短暂松动的机会,加紧了火炮的研制和人员培训。
就在吴铭于天津卫与李贯等人周旋之际,一队来自南方的海商船队,在缴纳了例行的船税后,悄然抵达了天津码头。船队首领是个面色黝黑、精明干练的中年人,名叫陈祖义(注:历史上为明初海盗,此处借用其名,设定为与新明有秘密合作的海商)。他带来了几船南洋的香料、木材,同时也带来了一封用特殊密码书写的密信。
这封信,几经辗转,通过格物院在京城的隐秘渠道,最终送到了留守京城的徐妙锦手中。
深夜,秦王府书房内,灯烛摇曳。徐妙锦用特定的药水涂抹在信纸上,一行行清晰的文字显现出来。她的脸色随着阅读变得越来越凝重。
信是新明核心层发出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其一,根据阿尔瓦雷斯提供的线索和自行勘探,新明在吕宋群岛发现了储量惊人的大型铜矿,且伴生有锡、铅等军需矿产,开采条件优越。
其二,基于龙岩屿之战缴获的幽冥舰技术和自身积累,第二代“破浪级”战舰首舰“扬威号”已下水海试,其吨位、火力、航速均远超现有舰船,标志着新明造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海外据点回报,近期有多股不明身份的探子,在新明控制的几处关键岛屿外围活动,试图窥探虚实,其背后似乎有江南海商世家,甚至可能牵扯到朝廷某些人物的影子。
徐妙锦放下密信,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潮起伏。好消息是,新明的根基正在不断夯实,尤其是矿产和造船,这是支撑未来发展的基石。但坏消息是,新明的快速发展,显然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和忌惮。那些探子,绝不仅仅是好奇。
她立刻研墨,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用密码加密后,交给绝对信任的心腹,命其通过秘密渠道尽快送往天津,交到吴铭手中。
数日后,吴铭在天津工坊他那间简朴的值房内,读到了徐妙锦转来的密信。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指尖在“不明身份的探子”和“江南海商世家”、“朝廷某些人物”这几行字上轻轻敲击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