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放下奏章,年轻的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父皇,新明乃我心腹之患,毋庸置疑。然眼下国库不丰,四方不靖,实不宜再兴大军。儿臣以为,当效仿汉武帝之‘推恩令’,明面上暂缓征伐,暗中则多方施压。一方面,可遣使携重礼,交好南洋诸国,许以贸易之利,令其疏远新明;另一方面,可默许甚至暗中支持海上豪强,袭扰新明商路,令其不得安宁。待我朝国力恢复,内忧平定,再集结雷霆之师,一举而定!”
朱高炽微微颔首,又缓缓摇头:“你能想到此节,已属不易。然……那吴峻非是易与之辈,其祖吴铭更是奇才,留下之基业,恐非区区海盗与外交手段所能撼动。切记,攘外必先安内。眼下……稳字当头。”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朱瞻基躬身应道,但低垂的眼眸中,却闪过一丝不以为然的光芒。
退出乾清宫,朱瞻基并未立刻返回东宫,而是转道去了英国公府。张辅虽已去世,但其府邸仍是武勋集团的核心所在。他与张辅之子、新任英国公张懋密谈许久,内容无人知晓,只是他离开时,袖中似乎多了一封密信。
与此同时,新明派出的第一支大型官方远洋商队,在海军一支分舰队的护航下,满载着货物与期望,扬帆南下,驶向未知的、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广阔海洋。
而在新明都城,军械革新司下属的一处高度保密的工坊内,几名老工匠正围着一名年轻人,听他讲解一种基于吴铭早年留下的一些模糊构想、结合此次海战经验而重新设计的、带有膛线的“实验型”火铳图纸。火花在砧板上跳跃,预示着新一轮技术革新的暗涌,正在这偏安一隅的岛国深处,悄然萌发。
东海的风,吹拂着两个走向不同道路的华夏政权。一边是深耕求存,锐意开拓;一边是内忧外患,暗流涌动。短暂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较量在无声地酝酿。未来的碰撞,或将超越单纯的刀兵,蔓延至贸易、技术与人心的每一个角落。
洪熙二年的盛夏,以一种近乎窒息的闷热笼罩着大明京师。紫禁城深宫之内,那份压抑更甚,浓重的药石气息几乎凝成了实质,徘徊在乾清宫的雕梁画栋间,驱之不散。
洪熙帝朱高炽的病情,在经历了一个春天的反复后,终究是灯枯油尽。他躺在龙榻之上,面色已是金纸,呼吸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太子朱瞻基跪在榻前,紧紧握着父亲枯瘦的手,年轻的脸上充满了悲戚,但那双微微低垂的眼眸深处,除了哀伤,更有一丝难以按捺的、属于猎鹰即将挣脱束缚时的锐利光芒。
夏原吉、杨士奇等几位核心阁臣肃立一旁,面色凝重,空气中弥漫着帝国权力交替前夜特有的紧张与不安。
“基儿……”朱高炽艰难地睁开眼,目光浑浊,却依旧试图抓住最后一丝清明,“新明……癣疥之疾,然……根深矣……不可……轻动……当……固本……培元……”他断断续续,几乎是用尽最后的力气,重复着登基以来,尤其是在经历惨败后所形成的保守策略。
“儿臣……明白。”朱瞻基将头埋得更低,声音哽咽。
朱高炽似乎还想说什么,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却只化作一声悠长而无力的叹息,手臂缓缓垂落。这位试图以宽仁治理天下,却终究在海外战事上蒙受巨大耻辱的皇帝,带着无尽的遗憾与未竟的抱负,龙驭上宾。
洪熙时代,戛然而止。
国丧的钟声响彻金陵,举哀的素白迅速覆盖了京师的繁华。然而,在无尽的悲声之下,一股新的、更加激进的潜流,开始汹涌奔腾。
数日后,太子朱瞻基在百官拥戴下,于英华殿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新帝登基,年轻气盛,锐意进取,与乃父的保守持重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是在龙椅尚未坐热之时,朱瞻基便召见了英国公张懋、成山侯王通等一干武将,以及朝中主张对新明采取强硬态度的官员。
“先帝仁厚,屡屡怀柔,然海外叛逆,不思感恩,反噬天朝,致使张老将军等数万将士血染东海,此仇此恨,不共戴天!”朱瞻基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锋芒与不容置疑的决断,“朕,承继大统,岂能坐视国威沦丧,逆贼逍遥?”
张懋立刻出列,他继承其父张辅的爵位,亦继承了那份对新明的刻骨仇恨,更是新帝坚定的支持者:“陛下圣明!新明乃我大明心腹之患,若不早除,必成大祸!臣等将士,枕戈待旦,只待陛下一声令下!”
“然,陛下,”夏原吉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列劝阻,“国丧期间,大兴刀兵,于礼不合。且去岁新败,国库空虚,民力疲敝,实不宜再启战端。当遵先帝遗志,与民休息,徐图后计啊!”
“夏爱卿!”朱瞻基目光扫过,带着一丝不悦,“与民休息,非是姑息养奸!逆贼吴峻,会因为我等休息而放下刀兵吗?去岁之败,非战之罪,乃准备不足,兼之敌军狡诈!如今,朕欲堂堂正正,以煌煌天威,碾压此獠!国库空虚,可加征东南海贸之税,可动用内帑!民力疲敝?剿灭叛逆,正是为了永绝后患,保境安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