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寒
意识的暖流包裹着,如同母体中的羊水,让人慵懒不欲思考。前两个章节的旅程——深闺的宁谧、山野的自由、水乡的温润、大漠的壮阔——已在灵魂的底片上留下了浓淡不一的印记。精神仿佛饱餐了一顿盛宴,需要时间消化。那些光影、声音、气息依旧在感知的边缘浮动,交织成一幅瑰丽而恍惚的背景。
然而,梦境的潮汐自有其节律,不容长久停泊。就在我几乎要在这片混沌中沉沉睡去时,一丝清冷、带着陈旧纸张和墨锭特殊气息的味道,若有若无地飘来。这气味与之前所有的体验都不同,它不张扬,却带着一种知识的沉淀与时间的重量,悄然拨动着意识的弦。
我并未主动靠近,但那散发着淡泊、智慧光晕的“气泡”却自行缓缓飘来,将我的意识轻柔地纳入其中。
第五个碎片:修道院抄经人
刺骨的寒意率先取代了之前的温暖。不是沙漠夜晚那种干燥的冷,而是一种潮湿的、仿佛能渗入骨髓的阴冷。
眼前的光线昏暗而稳定。来源是斜前方桌面上的一盏小小的油灯,灯焰如豆,在微弱的空气中轻轻摇曳,投射出巨大而晃动的阴影。我正坐在一张冰冷而坚硬的高背木椅上,面前是一张宽大的、带着坡度的木质书写台。
台面上,摊开着一本巨大的、纸张厚实泛黄的典籍,书页边缘有着精美的彩色插图与繁复的花体字母,是我完全陌生的文字体系——似乎是拉丁文?书籍的厚重与古老感扑面而来。旁边,放着研磨均匀的黑色墨水、数支修剪好的鹅毛笔,以及一叠待用的粗糙羊皮纸。
我低头看向自己。身上穿着厚重的、未经染色的粗羊毛长袍,质地粗糙,摩擦着皮肤,带着一股羊毛固有的腥膻气。长袍的兜帽搭在脑后,露出里面同样质地的白色内衬头巾,将头发完全包裹。双手因为寒冷而有些僵硬,指关节泛白。这是一双修长、略显苍白的手,指甲修剪得短而干净,右手食指的第一指节处,有一个因长期握笔而形成的小小的、坚硬的茧子。
我成了一个……中世纪修道院里的抄经士?而且,看这装扮,似乎是一位女性?在这个时代,女性在修道院中从事抄写工作并非不可能,尤其在某些特定的女修道院。
意识带着惯有的抽离感,观察并感受着这一切。阴冷的空气让呼吸都带着白汽,油灯的光线不足以照亮整个空间,只能圈出一小片温暖(相对而言)的光明,四周是深邃的、仿佛潜藏着无形之物的黑暗。寂静,是这里的主旋律。只有鹅毛笔尖划过羊皮纸表面时发出的“沙沙”声,以及偶尔灯芯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这种寂静,与长安西市的喧嚣、江南水乡的笑语、大漠驼队的沉默都不同。它是一种被刻意营造和守护的、服务于信仰与知识的寂静。每一个呼吸,每一次翻动书页,都显得格外清晰。
我(或者说这具身体)正专注于眼前的抄写工作。笔尖蘸取墨水,小心翼翼地在空白的羊皮纸上,模仿着原典上的花体字,一笔一划地勾勒。这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整张昂贵的羊皮纸就可能报废。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身体的寒冷与不适似乎都被暂时屏蔽了。
这是一种与“逻辑秩序”能量收集时类似,却又截然不同的专注。编程是构建与创造,是解决未知问题;而抄经是复现与传承,是沉浸在已知的文本中,用最虔诚的态度将其固化、传播。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波澜壮阔,只有日复一日的、在寂静与寒冷中的坚守。
我偶尔会停下来,活动一下冻得发僵的手指,凑近油灯汲取一点微不足道的暖意。借着灯光,能看到书写台上除了墨水鹅毛笔,还有一小块用于吸干多余墨迹的吸墨石,以及一个用于绘制插图或首字母的、装着几种矿物颜料的小碟子。工作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工具却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重。
时间在这里仿佛凝固了,只有笔下逐渐增多的字迹在证明它的流逝。抄写的内容我无法理解,但那文字的形态本身,就具有一种庄严的美感。这种置身于历史长河一角,成为知识传递链条中微小一环的感觉,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圣与平静。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似乎传来隐约的钟声,悠远而肃穆。是修道院定时祈祷的钟声。
这具身体停下了笔,轻轻合上原典,将抄写好的羊皮纸仔细压好。然后,她(我)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粗糙的长袍,将那盏小油灯端在手中,微弱的火光只能照亮脚下方寸之地,一步步走入身后更深的黑暗廊道中。
阴冷、潮湿的石壁触感仿佛透过梦境传来。
漂浮感在此刻降临,比前几次似乎更急切一些。油灯的光晕、羊皮纸的触感、墨水的味道、那庄严的钟声……迅速远去,被拉扯成模糊的线条。
意识回归的瞬间,甚至来不及品味那修道院留下的清冷余韵,一股热烈、狂野、充满生命律动的气息便如风暴般席卷而来!急促的鼓点、众多脚步踩踏大地的轰鸣、人群兴奋的呼喊与歌唱,如同实质的音浪,瞬间冲散了所有的寂静与阴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00个真实梦境》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100个真实梦境请大家收藏:(m.20xs.org)100个真实梦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