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是匮乏什么,就越想控制什么、改造什么。主动插手别人家事还振振有词,背后藏着自身利益的算计;一边对伴侣表达爱意一边打压贬低,本质是想捆绑关系带来的价值;过度付出却忍不住抱怨,根源是恐惧自己 “没用” 的深层焦虑。一个人的控制欲,从来不是 “在乎” 的表现,而是自身问题的 “外溢”—— 用掌控他人的方式,填补自己的内在缺口。
一、控制欲的滋生:三类内在匮乏,催生掌控行为
控制欲的本质,是内在状态的外在投射。那些急于掌控他人的人,看似强势,实则内心藏着无法填补的匮乏,主要源于三类核心问题。
1. 能力匮乏:用控制他人,规避自身无力感
这类控制欲多发生在家庭中,因血缘联结,既不得不承担彼此的风险,又因自身能力不足,根本无法应对风险。心理学研究发现,控制欲与 “执行功能缺陷” 高度相关 —— 当一个人无法靠自己解决复杂问题时,就会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避免生活失控。
他们的大脑存在错误归因:把 “生活的混乱” 归咎于他人的不服从,而非自己的能力局限。比如很多父母替成年子女做所有决定,限制他们的职业选择、社交自由,看似是 “为子女好”,实则是恐惧子女的新尝试会引发经济损失、人生意外,让本就脆弱的家庭承受 “不必要的麻烦”。
站在父母的角度,经济条件有限、能力不足时,规避风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站在子女的角度,作为独立个体,人生本就充满未知,犯错是成长的必然。《脆弱的高控制者》中精准描述:“当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应对复杂世界时,会把生活缩小到可控的牢笼,并把他人也关进去。” 这种控制,最终会让双方都陷入局限 —— 控制者躲在 “安全区” 里逃避现实,被控制者失去探索人生的机会。
2. 关系匮乏:用掌控捆绑,掠夺所需价值
现代关系中存在一种功利化趋势:有些人把他人 “工具化”,急于从关系中榨取价值,而控制,就是他们最隐蔽的掠夺手段。这种关系本质是 “掠夺者” 与 “工具人” 的畸形联结,极度不平等,甚至构成隐形的权力剥削。
人与人交往,“有用” 本是正常的交往基础 —— 大家都想通过彼此的支持过得更好、更轻松,但多数人不会抛弃感情,把对方单纯当作工具。可部分人对关系的需求只有 “利益”,没有 “情感”:他们漠视对方的情感需求,只专注于自身的物质或精神满足,而被控制者,就是他们的 “价值供给站”。
比如严重的焦虑型依恋者,会要求伴侣断绝所有异性社交,并非因为 “爱”,而是害怕自己吸引力不足,失去对方后折损面子;有些功利性朋友,会用情感绑架、威胁的方式要求你随叫随到,只是把你当作情绪宣泄和资源提取的工具;甚至那些 “吃绝户” 的极端案例,也印证了有些看似完美的相遇,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价值掠夺”。他们展现出的气急败坏、强烈占有欲,本质都是恐惧自己的需求落空。
3. 价值匮乏:用 “被需要”,建立自我优越感
有些控制者,在外人看来是 “爱吃亏的老好人”,实则是 “有优越感的乞丐”。他们的 “好人” 形象,是通过制造他人依赖来确认自我存在 —— 在 “帮助别人” 的隐性控制中,获取话语权、地位、优越感和认可,填补自身价值体系的空白。
这类人偏爱 “向下社交”:无论身处什么行业、爬到什么位置,都很难融入当下的优质人际圈,反而留恋过去的旧圈子。他们的内心是割裂的:在当前环境中孤独无助,无法获取向上的资源;在旧圈子里通过大量付出获得主导权,享受 “被需要” 的感觉。
人在帮助他人时产生的快乐,有时会掺杂着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严重时会演变成 “全能自恋”。他们帮别人后会暗自觉得 “没我不行”,却不愿看到对方真正成长 —— 因为一旦对方独立,自己的优越感就会消失,不可替代性也会被剥夺。“现代人的存在焦虑,正在把人际关系变成‘自我证明的竞技场’。” 那些没有自我价值体系的人,需要通过他人的依赖,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他们常说 “我是为你好”,实则真正的需求是 “我要我的自我感受好”。
这种关系中的双方都苦不堪言:控制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以 “助人者” 自居,无人能质疑;被控制者看似是受助者,实则被剥夺了决策权,永远活在对方的 “人生实验” 中。
二、解脱的关键:分清 “谁的课题”,掌握关系主动权
控制欲的核心矛盾,在于 “混淆了彼此的课题”—— 控制者把自己的匮乏,变成了他人的枷锁;被控制者把别人的问题,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想要打破这种模式,关键在于两步:分清边界,认清主动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挣钱一本通请大家收藏:(m.20xs.org)挣钱一本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