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遇事沉住气:理性压情绪,才不踩陷阱
村里的王大伯,年轻时也是个火爆脾气,遇着事儿就容易上头。有次他种的玉米被人偷偷踩了几垄,气得拎着锄头就想去村里骂街,非要找出是谁干的。可刚走到村口,他就冷静下来了:“我现在去闹,就算找出人来,他能认吗?说不定还反咬我一口,到时候玉米没救回来,还落个坏名声。”
他转身回了地,先给蔫了的玉米苗浇水、培土,等忙完了才慢慢打听。后来知道是邻村的小孩调皮干的,他也没发火,只找了小孩的家长,说了句 “以后管着点孩子,别让他再往地里跑”。事情就这么平和解决了,没伤和气,玉米也没耽误收成。
王大伯常说:“情绪是成事的杀手,遇事一慌,就容易掉进别人的圈套,把事儿办糟。你得像剥玉米皮似的,一层一层理清来龙去脉,理性琢磨对策,才能稳得住局面。” 村里的人都懂:慌手慌脚解决不了问题,沉下心来想办法,才是真本事。
2、真心对真心:优先疼那些疼你的人
张婶以前总想着 “对谁都好,才不得罪人”。邻居找她帮忙,她从不推辞;朋友有事喊她,她随叫随到,哪怕自己的活还没干完。可时间长了,她发现那些总麻烦她的人,从来不会反过来帮她;而那些真心为她付出的人,因为她的 “一视同仁”,慢慢也寒了心。
有次张婶生病住院,平时总找她帮忙的人没一个来看她,反倒是平时她没怎么 “特意照顾” 的李婶,天天来医院给她送饭、陪护。张婶这才明白:“对谁都好,相当于对谁都不好。人家真心对你,你得拿出真心回馈;那些只知道占便宜的,你再讨好也没用。”
后来张婶变了,不再对所有人都掏心掏肺。李婶家有事,她主动帮忙;那些总麻烦她的人,她会直接说 “我自己的活还没干完”。慢慢的,她身边留下的都是真心待她的人,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
3、养个长兴趣:心里有支点,才不会崩塌
村里的老周,以前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可退休后没事干,慢慢就变得郁郁寡欢,总说 “活着没啥意思”。后来他听了王大伯的话,开始养鸟、练书法,每天早起遛鸟,下午在家练字,日子过得充实又有滋味。
老周说:“人到了一定年纪,见多了世面,享受过了美好,容易对啥都没欲望,这太可怕了。年轻的时候得给自己养个长久的兴趣,不用花钱,还健康,心里有个支点,就算遇到难事,也不会轻易垮掉。”
村里的人都懂:兴趣就像地里的桩子,能把日子固定住。你喜欢种花,就天天打理花草;你喜欢下棋,就找棋友对弈;你喜欢钓鱼,就周末去河边坐坐。有了兴趣,日子就有了滋味,人也不会轻易迷茫。
4、不抖机灵:低调藏锋芒,才有人信赖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爱在人前抖机灵,觉得自己聪明,别人都不如他。跟人聊天,总爱抢话、抬杠,显示自己懂得多;跟老板汇报工作,总爱说些花哨的话,想表现自己。可结果呢?同事觉得他 “爱显摆”,不喜欢跟他来往;老板觉得他 “不踏实”,不给他重要的活干。
后来小李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抖机灵,变得低调起来。跟人聊天,他多听少说,不轻易发表意见;跟老板汇报工作,他实事求是,只说重点。慢慢的,同事觉得他 “靠谱”,愿意跟他合作;老板觉得他 “稳重”,开始重用他。
王大伯说:“真正的高手,都不会在人前露锋芒。你越低调,越给别人留脸面,别人越愿意信赖你。人际关系最好的人,不是最聪明的,是最懂得藏拙的。”
5、不评他人短:话到嘴边留,才少树仇人
村里的张大爷,以前总爱评价别人。邻居家的媳妇穿得时髦,他就说 “不正经”;村里的后生创业失败,他就说 “没本事”。有次他说邻村的李老板 “生意做不大,太抠门”,这话传到了李老板耳朵里,李老板当场就翻了脸,再也不跟张大爷来往了。
后来张大爷后悔了,跟王大伯说:“评价别人就是给自己挖坑。你不知道人家经历了啥,也不知道人家会变成啥样,今天说的话,明天可能就被打脸。而且话传到当事人耳朵里,但凡有一句不顺听的,就会多一个仇人。”
从那以后,张大爷再也不随便评价别人了。别人的事,他只听不说;别人问他的看法,他就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咱不好评判”。慢慢的,跟他来往的人越来越多,再也没跟人闹过矛盾。
6、说话慢半拍:理清逻辑说,才显真能量
村里的小周,以前跟人说话总爱抢话,尤其是跟领导、大人物打交道,更是话赶话,生怕说慢了就没机会了。有次他跟镇上的老板谈合作,因为说得太快,逻辑混乱,还说错了几个关键数据,老板当场就没了合作的兴趣。
后来小周学乖了,说话之前先在心里过一遍,理清逻辑,节奏慢下来,宁肯留白,也不着急。有次他再跟老板谈合作,慢慢说、有条理地讲,老板听得很认真,当场就签了合作协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人性的那些事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