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接纳:改变不了规则,就先顺了规则
村里的王大伯,年轻时总爱抱怨 “世道不公”。看着别人靠关系占了好地,他气;看着收购商压价压得狠,他怒;看着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好,自己的却遭了灾,他怨。结果呢?气坏了身子,庄稼也没种好,日子过得一地鸡毛。
后来王大伯想通了:“咱就是个庄稼人,改变不了地里的土质,改变不了天气,也改变不了收购商的定价,抱怨有啥用?不如接纳这一切,觉得这都是正常的。” 从那以后,他不再抱怨,天旱了就多浇水,地差了就多施肥,收购商压价,他就想办法把菜种得更优质,卖个好品相。
慢慢的,王大伯的心态平和了,干活也不觉得累,庄稼反而长得越来越好,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他说:“接纳不是认怂,是心里不较劲了。你觉得一切都正常,就不会动怒、不会焦虑,自然就有了松弛感,反而能沉下心来做该做的事。”
2、做 “无情无义” 的人:不缠绊,才走得远
村里的李四,以前是出了名的 “老好人”。邻居找他帮忙,不管自己有没有空,都答应;朋友有事喊他,哪怕自己的活还没干完,也随叫随到;亲戚借钱,他二话不说就给,自己家里紧巴巴的也不吭声。
结果呢?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自己的大棚没人管,庄稼长得稀稀拉拉,赚的钱还不够贴补人情。后来李四狠下心,做了个 “无情无义” 的人:别人找他帮忙,他先看自己的事忙完没;朋友借钱,他会问清用途,不靠谱的就拒绝;亲戚找他跑腿,他会说 “我手头的活还没干完”。
有人骂他 “没良心”,可李四的日子却慢慢好起来了。他专心打理大棚,学新的种植技术,蔬菜长得又好又独特,销路越来越广。李四说:“‘无情无义’不是坏,是不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上。目标坚定了,就少了很多阻碍和伤害,这才是自我成长的最快方式。”
3、管好时间:普通人唯一的 “富资源”
村里的小周,以前总爱 “瞎晃悠”。早上睡到日上三竿,起来磨磨蹭蹭吃早饭,上午干会儿活就歇着,下午要么跟人唠嗑,要么蹲在村口晒太阳,一天下来没干多少正事。看着同龄人都赚了钱,小周急了,却不知道该从哪下手。
王大伯跟他说:“咱普通人没啥钱,没啥关系,唯一能跟富人比的就是时间。你得把时间当宝贝,好好管起来。” 小周听了,开始把一天的时间按 15 分钟为单位切割,用 “先干重要的事” 的法子,把浇水、施肥、学技术这些核心事放在前面,把唠嗑、晒太阳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往后推。
慢慢的,小周的效率高了起来,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挤出时间学了电商,把蔬菜卖到了网上。他说:“时间就像地里的水,你不攒着用,就会白白流走。把时间管好,每个动作都产生价值,才能慢慢翻身。”
4、主动被 “利用”:用服务换入场券
村里的赵叔,以前总怕 “被人利用”。有人让他帮忙跑腿,他觉得 “是在使唤我”;有人让他帮忙干活,他觉得 “是在占我便宜”,久而久之,没人愿意跟他来往,他也没机会接触到更好的圈子。
后来赵叔听了镇上老板的话,开始主动创造 “被利用” 的价值。老板需要人帮忙考察市场,他主动去;老板需要人帮忙送样品,他乐意去;老板需要人帮忙记录数据,他认真做。慢慢的,老板觉得他靠谱,把一些重要的活交给了他,还教他做生意的门道。
赵叔说:“跟着老虎才能吃肉,跟着苍蝇只能吃屎。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没啥能拿出手的,只能用服务性思维换入场券。别人利用你,说明你有价值;等你攒够了经验和人脉,就不用再只做跑腿的活了。”
5、不轻信:成年人的生存底线
村里的张婶,以前总爱轻信别人。有人跟她说 “种这个新品种能赚大钱”,她没考察就买了种子,结果亏了不少;有人跟她说 “这个‘真相’是内部消息”,她信了,跟着做,结果被骗了;有人跟她说 “我帮你理财,保准赚钱”,她把积蓄都交了出去,结果血本无归。
后来张婶学乖了,再也不轻信任何人、任何 “真相”。有人跟她说赚钱的项目,她会自己去考察市场;有人跟她说 “内部消息”,她会仔细分析背后的目的;有人跟她提理财,她会直接拒绝。她还学会了 “立规矩”,借钱给别人,一定要打借条;跟人合作,一定要签协议,用制度对抗那些 “私心”。
张婶说:“成年人最重要的生存法则就是不轻信。人性是趋利的,所谓的‘真相’背后可能藏着别有用心。你少信一次,就少犯一次错;少犯一次错,就多一次机会。”
6、告别学生思维:社会的规则,要重新学
村里的小李,刚大学毕业时,总带着 “学生思维”。找工作时,觉得 “我是大学生,就该拿高工资”;工作中,觉得 “事情该有标准答案,按流程来就行”;跟人相处时,总抱着 “仁义廉耻” 的标准,觉得 “人就该讲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人性的那些事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