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郡的回应则充满了官僚式的推诿。郡守上奏,言本郡防线亦长,兵力捉襟见肘,且需防备东部鲜卑其他部落趁虚而入,只能“酌情”派出千余兵马,但粮草筹措、行军路线皆需时间,暗示无法快速抵达。
压力最大的,莫过于被指定为援军主将的太原郡都尉。他手中兵力本就分散驻防,仓促之间,能集结起来的机动兵力不过两千余人。既要担心救援不力被朝廷问罪,又怕贸然出击中了鲜卑埋伏,将太原本就不多的家底赔进去。他不断向晋阳的皇甫嵩和并州刺史发出公文,请求明确指令、协调各方、保障后勤,行动上却显得犹豫不决,集结速度远低于预期。
并州刺史府也是一片混乱。刺史本人并非知兵之人,面对各郡互相推诿、援军进展缓慢的局面,除了不断下发催促文书和向洛阳告急之外,似乎也拿不出更有效的办法。后勤调度更是问题重重,原本就紧张的粮草,在跨郡调配时遇到了诸多行政阻碍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整个并州对马邑围城的救援反应,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式的迟缓与低效。皇帝的意志在层层传递和执行中,被消磨、被扭曲。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担心自己的损失,顾忌自己的责任,唯独被困在马邑城中的军民,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晋阳的北军大营。中军大帐内,皇甫嵩看着各地报来的援军动向和推诿之词,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面前也摆着皇帝的旨意,允许他伺机接应。
“一群蠢材!庸吏!”皇甫嵩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拳头紧握。他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马邑城防并不坚固,在五千敌军猛攻下,能支撑多久全凭一口气。如今援军如此拖拉,马邑危矣!
他麾下的将领们也是议论纷纷。
“将军!不能再等了!末将愿领一旅精兵,先行出发,击破那秃发乌狐!”
“不可!我军新编未成,仓促出战,若檀石槐主力趁机来袭,如何应对?”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马邑陷落?届时军心震动,后果更不堪设想!”
皇甫嵩闭目沉思,脑海中飞速权衡。陛下让他检验边军动员,如今这效率,已然不及格。若自己出兵,胜了固然好,可万一有所闪失,或者因此打乱了整体的整军和战略部署……这个责任,他担得起吗?陛下那句“北军整编乃根本,主力不可轻动”的告诫,言犹在耳。
但马邑的烽火,城中军民的哀嚎,又如同鞭子抽打着他作为军人的良知。
“传令!”皇甫嵩猛地睁开眼,做出了一个折中而冒险的决定,“命‘陷阵营’军司马高顺,率其本部,并增调五百新编弩兵,共计六百人,即刻轻装出发,驰援马邑!”
他选择动用高顺这支刚刚崭露头角、士气正旺的尖刀,以及部分新式弩兵。这既是对高顺的进一步考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援马邑,同时又不至于动摇北军整编的根本。毕竟,六百人,即便有失,也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告诉他,他的任务,不是与秃发乌狐决战,而是想方设法,迟滞敌军攻城,鼓舞守军士气,等待主力援军!若事不可为……当以保全兵力为上!”皇甫嵩沉声道,这是他能为马邑,也为自己的新军种子,所做的最大努力了。
信使飞驰而出,带着皇甫嵩的命令奔向祁县。然而,远水难救近火,高顺所部即便星夜兼程,赶到马邑也需要时间。
马邑城下,秃发乌狐的进攻愈发猛烈,城墙破损处越来越多,守军的箭矢眼看就要耗尽。而各地的援军,却仍在官僚体系的泥沼和各自的算计中缓慢蠕动。
刘宏在洛阳等待着前线的消息,他手中的朱笔,已准备好勾勒赏罚的名单。这场由马邑被围引发的救援行动,已然演变成对帝国腐朽躯干的一次无情解剖。
马邑,还能坚持多久?帝国的边军体系,又能否经得起这场效率的考验?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