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郡守府的议事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与肃穆。庆功宴的喧嚣已成过往,现实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位决策者的肩头。厅内陈设简朴,唯有一张巨大的北疆舆图铺在中央,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汉军控制的据点、鲜卑溃逃的方向、以及那些刚刚归附却依旧显得脆弱的部落标记。
刘宏坐于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椅背,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地图上那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军事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片流淌了太多鲜血的土地真正纳入统治,使其从帝国的流血的伤口转变为坚实的屏障,甚至未来的粮仓与兵源,这才是真正的考验。他知道,简单的驻军和威慑,无法持久。
皇甫嵩、段颎、荀彧、卢植分坐两侧。皇甫嵩面容沉静,眼神中带着征战后的疲惫与对未来的思虑;段颎虽然因昨日的宿醉显得有些萎靡,但提到军事部署时,眼神立刻恢复了鹰隼般的锐利;荀彧则是一如既往的沉静如水,只是偶尔看向地图上那些代表胡人部落的符号时,眉头会微微蹙起;卢植作为尚书,则准备好了笔墨,准备记录下这场关乎北疆命运的重要决议。
“仗,暂时打完了。”刘宏打破了沉默,声音在空旷的厅堂内回荡,“但朕昨夜无眠,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让这北疆,不再是每隔几十年就要耗尽国力打一仗的地方?如何才能让长城内外,真正安宁?”
段颎闻言,立刻挺直了腰板,不假思索地抱拳道:“陛下!要想北疆安宁,就得把那些胡虏打怕,打服,打得他们断子绝孙!依末将看,就当趁如今我军大胜,士气正旺,在阴山以北,再建三到五座如同受降城般的军镇,互为犄角,驻以重兵!同时,仿效秦制,将长城防线向北推进,连接这些军镇,形成一道新的锁链!让胡人的马蹄,再也踏不进来!”
他的策略充满了军人的直接与强硬,核心思想便是用绝对的军事力量和坚固的工事,将敌人阻挡在国门之外。
皇甫嵩沉吟片刻,缓缓补充道:“段将军所言,乃固边之基,不可或缺。然,仅靠驻军与城塞,耗费巨大,且被动。老臣以为,当效仿武帝旧事,行‘军屯’之策。于这些新建军镇及现有边郡,划出土地,令戍卒且耕且守。如此,兵不解甲,马不卸鞍,既能部分自给,减轻朝廷转运之苦,又能使士卒安心戍边,扎根于此。此为‘军屯实边’,乃长久之计。”
刘宏点了点头,皇甫嵩的提议更系统,也更具可持续性。“军屯实边,修筑城塞。此二策,一为活兵,一为死守,相辅相成。可。”他看向卢植,“卢师,将此二策记下,着大司农与将作监,会同皇甫将军,详细规划,核算钱粮人工,尽快拿出章程。”
“老臣遵旨。”卢植运笔如飞。
这时,一直沉默的荀彧开口了,他的声音温和却极具穿透力:“陛下,皇甫将军与段将军所谋,乃安边之筋骨,强健而必要。然,筋骨需血肉滋养,边疆之长治久安,除军事硬实力外,尚需经济之活水,文化之浸润。”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向那些归附的部落区域:“胡人之所以屡叛屡降,其根源在于生存。塞外苦寒,物产单一,一旦遭遇白灾(雪灾),牲畜冻毙,则生计无着,唯有南下劫掠一途。单纯封锁与镇压,只能解一时之患,却埋下更大隐患。”
“文若有何高见?”刘宏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知道荀彧的思考往往能触及更深层次。
“高见不敢当。”荀彧谦逊了一句,随即清晰地说道,“臣以为,当行‘有序互市’之策。于定襄、受降城、美稷等关键之地,设立官营互市场所,严格监管。允许胡人以牛羊、马匹、毛皮等物,交换我汉家之盐、铁、茶、帛、粮食乃至医药。”
他顿了顿,强调道:“此策之关键,在于‘有序’与‘官营’。由国家掌控交易品类与规模,例如,可输出茶叶、布帛生活物资,适量输出粮食以稳定其民生,但对铁器、兵器等战略物资,则需严格限制。如此,一则可使胡人依赖我之物资,其叛乱成本大增;二则可借互市抽税,补充边用;三则可潜移默化,使其生活习惯逐渐向我靠拢。经济纽带,有时比刀剑更为牢固。”
“妙啊!”卢植忍不住击节赞叹,“此乃管子‘轻重之术’之妙用!以经济为缰绳,羁縻胡人,使其叛则无以为生,顺则可得利!”
皇甫嵩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段颎虽然觉得有些绕弯子,不如直接打杀痛快,但也明白这确实是削弱胡人威胁的好办法。
刘宏更是眼前一亮,荀彧的策略,已经带有现代“经济制约”和“贸易影响”的雏形。“善!大善!有序互市,此策当为固边之血脉,务必精心设计。荀卿,此事由你牵头,会同大司农、少府详细拟定互市条例,务求周密。”
“臣,领旨。”荀彧躬身应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