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方针已定其三,厅内气氛颇为热烈。然而,荀彧却并未坐下,他脸上露出一丝犹豫,最终还是坚定地开口道:“陛下,军屯、城塞、互市,三者可谓固边之良策,或可保北疆五十年太平。然,臣以为,尚有一事,关乎百年甚至千年之根基,其重要性,犹在前三者之上。”
“哦?”刘宏坐直了身体,“何事?”
荀彧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定格在刘宏脸上,一字一句道:“那便是——教化胡民!”
“教化?”段颎忍不住嗤笑一声,“荀令君,那些胡虏,茹毛饮血,不识礼义,只认得刀子和粮食,如何教化?难道要派一群儒生去草原上教他们念《论语》不成?只怕还没开口,就被当成两脚羊宰了!”
皇甫嵩和卢植也面露难色,觉得此事太过理想化,难度极大。
荀彧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段将军所言,是教化之难,却非不可为之理。教化,非止于诵读经书。可先从其贵族子弟着手,仿效汉武旧事,许其入洛阳太学、甚至陛下新立之讲武堂学习。使其习汉礼,识汉字,慕汉风。待其学成归去,其观念、其利益,便已与我大汉息息相关,此为其一。”
“其二,可允许并鼓励汉胡通婚,尤其是我戍边将士与归附胡女。血脉融合,乃最牢固之纽带。其子孙,便是天生的汉人,心向汉室。”
“其三,也是最根本的,是改变其生产方式。借互市与屯田,引导部分胡人从纯游牧,转向半农半牧,甚至定居。一旦定居,则有了恒产,有了村庄,便会产生秩序,需要管理,届时,我大汉之律法、之官吏、之乡约,便可自然而入。”
他的声音愈发恳切:“陛下,刀剑可征服土地,却难征服人心。互市可捆绑利益,却难根除其蛮性。唯有教化,从思想、从血脉、从生活方式上使其逐渐‘归化’,使其自视为汉民,方能真正实现‘天下一家’,使长城内外,再无华夷之辨!此乃根本之策,虽见效缓慢,却功在千秋!”
荀彧一番长篇大论,将“教化”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得淋漓尽致。厅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段颎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荀彧考虑得远比他要深远。皇甫嵩和卢植也陷入了深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迂阔的建议。
刘宏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来自现代,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文化融合与同化的巨大力量。历史上,多少武力强大的帝国最终分崩离析,而唯有文化,能够跨越时空,将不同的族群凝聚在一起。荀彧提出的,正是一条通往民族融合、构建真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康庄大道!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荀彧面前,目光灼灼:“文若,尔之言,真乃金玉良言,深得朕心!朕常思,何以保帝国长治久安?今日听君一席话,豁然开朗!武功只能定天下,文治方能安天下!而这教化,便是文治之精髓,是真正斩断边患轮回的利剑!”
他重重拍了拍荀彧的肩膀,语气无比郑重:“教化胡民之策,朕准了!并且,朕要将其置于四大方针之首,视为固边之灵魂,立国之根本!此事,亦由你总揽其纲,会同卢尚书、太常、及讲武堂,仔细筹谋,拟定详细方略,循序渐进,务必做出成效!”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荀彧感受到皇帝那非同一般的重视,心中激动,深深一揖。
至此,“军屯实边、修筑城塞、有序互市、教化胡民”四大固边方针初步确立,构成了一个从军事、经济到文化层面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战略已定,众人皆觉心头一块大石落地,仿佛看到了北疆未来数十年的蓝图。
然而,就在议事的尾声,一名荀彧带来的低级文吏,却悄悄呈上了一份来自洛阳的日常文书抄录。荀彧本是随意翻阅,目光却在其中一页上骤然凝固。
那是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奏报,提及豫州某郡,有豪强侵占公田,与当地“太平道”祭酒(神职人员)往来密切,其门下佃客、徒附,多有信奉此道者。
荀彧的指尖在这行字上停留了片刻,他抬起头,欲言又止地看了刘宏一眼。皇帝正在与皇甫嵩商讨军屯的具体选址,并未注意到他这一细微的异常。
将教化胡民视为根本的皇帝,是否知道,在帝国的腹心之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教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于底层民众和失地流民中悄然蔓延?这来自内部的、以宗教为外衣的暗流,其对帝国根基的侵蚀,恐怕比塞外的胡骑,更加凶险。
荀彧默默地将那份文书合上,压在了其他卷宗的最下方,心中却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北疆的方略刚刚绘就,但帝国的考验,似乎才刚刚开始。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