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离去后,温室殿内彻底陷入了沉寂。侍立的小黄门早已被刘宏挥退,偌大的殿宇中,只剩下他一人,以及那跳跃不定、将他的影子在墙壁上拉扯得忽长忽短的烛火。
他缓缓坐回那张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御座,却没有再看奏疏,也没有碰那杯早已凉透的参茶。他只是静静地坐着,身体微微后靠,闭上双眼,仿佛陷入了沉睡。然而,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偶尔在眼皮下快速转动的眼球,暴露了他内心极不平静的思绪翻涌。
白日里朱雀门下山呼海啸的“皇甫万岁”,未央宫宴上袁隗等人绵里藏针的“劝谏”,市井之间不胫而走的诡异童谣,影十七冰冷无情的汇报,还有方才曹操那番披肝沥胆、却又暗藏机锋的密奏……一幕幕,一句句,如同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飞速闪过,最终,汇聚成一股沉重而冰冷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功高震主。
这四个字,如同附骨之疽,缠绕着他,也缠绕着这刚刚显露出一丝中兴气象的大汉帝国。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浩如烟海的史册,飘向了那段他作为现代教授时曾反复研读、唏嘘不已的汉初岁月。
韩信……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意气风发、战无不胜的年轻将领形象。暗度陈仓,还定三秦;背水一战,破赵胁燕;垓下十面埋伏,逼得霸王乌江自刎……那是何等的功勋盖世!堪称汉初第一功臣,没有韩信,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大汉四百年江山。
可结局呢?
未央宫中,长乐钟室。昔日叱咤风云的大将军、齐王、楚王,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擒杀,夷灭三族。临死前,韩信那一声“悔不用蒯通之计,反为女子所诈”,包含了多少不甘与怨愤?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血淋淋的总结,正是出自韩信之口!
刘宏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能想象到刘邦在做出诛杀韩信决定时的复杂心境。是猜忌?是恐惧?还是为了刘氏江山永固而不得不行的冷酷?或许兼而有之。韩信确实有自傲、有不臣之举,但其悲剧,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其功劳太大,势力太盛,已然威胁到了皇权的独尊。
彭越……
另一个名字跳入脑海。同样是开国功臣,被封为梁王。没有明显的反迹,甚至在被刘邦怀疑、贬为庶人后,在路上遇到吕后,还天真地向其哭诉,希望能回到故乡昌邑安度晚年。结果呢?吕后假意答应,将他带回洛阳,转头就劝刘邦:“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彭越被冠以“复谋反”的罪名,不仅身死,更被剁成肉酱,分赐诸侯!
这是何等的残忍与酷烈!与其说是惩罚谋反,不如说是为了彻底消除一个潜在的、拥有巨大声望和影响力的隐患。
刘宏感到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他不是刘邦,更不是吕后,他来自一个法治相对健全、观念截然不同的时代,内心深处对这种赤裸裸的兔死狗烹有着本能的排斥和厌恶。皇甫嵩不是韩信,卢植更不是彭越,他们忠心体国,谨守臣节,这一点,刘宏内心是愿意相信的。
但是……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锐利地扫过空荡荡的大殿。
但是,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权力是能腐蚀一切的!
皇甫嵩和卢植或许没有异心,可他们麾下那些骄兵悍将呢?那些依附在他们周围,形成了庞大利益集团的旧部、门生、故吏呢?他们是否也甘于寂寞?当“皇甫家兵”的言论开始在军中流传,当“只知将令,不知皇命”的苗头悄然滋生,这就已经不是皇甫嵩个人意志所能完全控制的了!
势力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生命和惯性。它会推着它的核心人物,走向未知的方向。即便核心人物想停下来,他身后那庞大的利益链条和既得利益集团,也不会答应!
这就是“势”!大势所趋,有时非个人意愿所能扭转。
袁隗等士族门阀,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这股已然形成的“势”,才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利用童谣,煽风点火,想要借他刘宏这把“刀”,去砍掉这棵已然参天的大树!他们是想让他刘宏来做这个“鸟尽弓藏”的恶人,他们好坐收渔利!
“哼,打得好算盘。”刘宏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他岂能如他们所愿?
若是依循历史上那些帝王最直接、最残酷的做法,最简单的,就是罗织罪名,或者干脆制造一场“意外”,让皇甫嵩和卢植“被病死”、“被战死”,然后以雷霆手段清洗其党羽,将兵权、政权彻底收回。
快刀斩乱麻,一劳永逸。
以他现在手中的力量——忠诚的羽林新军、西园军,无孔不入的御史暗行,以及一部分支持他的新生代将领——并非完全做不到。
但是……后果呢?
首先,必定引发巨大的动荡!皇甫嵩、卢植在军中和士林中的威望太高,门生故吏太多。贸然动手,哪怕计划再周密,也难保不会走漏风声,难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一旦引发兵变或者大规模的朝堂对抗,这刚刚平定的天下,岂不是又要陷入内乱?他辛辛苦苦十余年积攒的这点家底,恐怕要毁于一旦!北方的鲜卑残部、西羌的叛乱势力,可都还在虎视眈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